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10-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习近平向波兰总统杜达致慰问电。◆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在京开幕。◆今年以来超500家新三板公司完成股票发行融资。(据新华社10月25日电)Y

  • 加大维权服务力度推进工会改革创新

    摘要:金风送爽,硕果满园。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宿州市总工会即将迎来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五年以来,宿州市总工会加大维权服务力度,深入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多项工作在全国和全省树立了

  • 省机械冶金工会举办系统工会工作培训班

    摘要:本报讯日前,省机械冶金工会在江西省总工会干部学校举办系统工会工作培训班,来自系统企业的工会负责人和工会工作者近80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

  • 铜陵绘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蓝图

    摘要:本报讯从铜陵市科协获悉,日前该市出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将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智力和组织网络优势,打造科技经济融合新平台,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据了解,今年6月4日,中国科协批复

  • 阜阳百万人口精准脱贫奔小康

    摘要: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颍上县黄桥镇两湾新村脱贫户王家珍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住在水患频繁的河抱湾村,生活环境差,交通不便。现在住进了楼房,还在家门口扶贫车间上班,打零工一个月千把块,生活真是越过越有奔

  • 小学生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

    摘要:10月23日,淮南市谢家集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老战士孙尚华向前来看望自己的谢家集区第二小学学生敬礼。当日,淮南市各学校集中收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组织学生走进抗美援朝出国

  • ±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圆满完成首次“体检”

    摘要:本报讯10月25日10时48分,±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双极直流系统一次性成功解锁,标志着±1100千伏古泉工程投运以来首次综合检修顺利完成,以“零缺陷”一次顺利投运。±1100千伏换流站是新疆昌吉—

  • 关爱百岁老人

    摘要:10月24日,重阳节前夕,芜湖市龙湖街道三月风爱心协会开展关爱老人活动。志愿者走进当地5名百岁以上老人家,给老人们送去鲜花和慰问金。程依宝/摄

  • 安徽:居民身份证办理实现“网上办、零跑腿”

    摘要:新华社合肥10月25日电(记者陈诺)记者日前从安徽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了解到,当地升级办证服务,群众下载并登录手机软件,进入居民身份证网上服务平台,即可办理居民身份证和临时居民身份证。据介绍,安

放大 缩小 默认

阜阳百万人口精准脱贫奔小康

   期次:第7459期   

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颍上县黄桥镇两湾新村脱贫户王家珍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住在水患频繁的河抱湾村,生活环境差,交通不便。现在住进了楼房,还在家门口扶贫车间上班,打零工一个月千把块,生活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过去5年,颍淮大地上,这样的脱贫故事不断上演,汇成了一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脱贫答卷”。“十三五”期间,阜阳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主要的任务、最重要的职责,聚力抓好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积极应对疫情、灾情“加试题”,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0.99万人下降至2.47万人,年脱贫人口接近2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2.8%降为0.27%,年下降2.5个百分点;今年4月,临泉县、阜南县、颍东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市8个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全面完成。

5年来,全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各级党委政府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上下一心、主动作为,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一批批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一批批下基层干部进村蹲点,一项项精准有效的举措破解“老大难”问题,用心用情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为此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脱贫攻坚纲领性文件。其中,健康脱贫、行蓄洪区脱贫攻坚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了扶贫对象持续稳定脱贫,有效夯实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8个贫困县市区群众满意度均在98%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在脱贫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该市还要在巩固提升上下功夫。今年,该市对19个省市县重点督办村实行“一村一策”,对2019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三类户”规范制定“一户一案”,有针对性做好帮扶工作,确保全脱贫、不返贫。

“十三五”期间,该市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市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213元,增长到2019年的13079元;206个“薄弱村”清除,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88个,全市村集体经济平均年经营性收入17.2万元。

(杨燕 本报记者 李群)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