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实际部署实施技工大省建设,全省人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动技工大省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为建设美好安徽提供了坚实技能人才支撑。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41.7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50.9万人。
“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评选表彰“江淮杰出工匠”46人,安徽省技能大奖167人,授予559人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51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社会各界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11月30日起,“人社聚焦”专版推出“技工大省匠心筑梦”专栏,为读者介绍46名“江淮杰出工匠”的先进事迹。
杨杰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攻克技术难题20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矿井生产监控系统的远程在线交互式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后为企业创效1.6亿元。
董慧
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曾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技术攻关获公司QC攻关成果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200多万。她坚持督促和帮助青年职工提高素质与技能,先后带出一批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和班组长,培养出10多名技师和50多名高级工,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卫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工厂铣工高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先后参与多项空军新装备修理预研项目和工厂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带领团队总结出“非标垫片加工法”“钛合金加工法”“旋风下料法”“钛合金薄板零件加工工艺研究”等多项先进加工方法。主持或参与完成300多项零部件国产化自制攻关任务,为保障我军新装备按时按质修理归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春燕
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她开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制造先例,不仅推动了军事装备技术革新,还为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产值。创新性地完成了焊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建设任务,极大地降低了焊接工人劳动强度,并创造产值766万元,节约成本33万元。她带领的QC团队多次获得全国、省、行业质量管理奖励。
纪玲玲
皖能马鞍山发电有限公司热工程控保护工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巾帼标兵、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劳动模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针对660MW机组热控系统故障,实施设备异动及技改121项,极大降低了因热控设备故障引起的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事故发生率,每年为企业节约费用开支200多万元。近年来,她带领的工作室先后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和科技进步奖1项。
李强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炉调温工高级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攻克了国内最大容积焦炉“炉顶空间温度过高”“炼焦耗热量高”等一系列难题,获得国家专利39项,其中3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500多万元。他提出的“焦炉低耗能炉温精确调节法”被命名为“先进操作法”。
桑仁龙
合肥江航飞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冷作工高级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擅长旋压零件加工和薄管弯制,使某旋压产品废品率从30%下降到5%以下。他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先后完成70多项创新改进项目,所在的钣金班组被安徽省国防科工办授予“工人先锋号”。
王建国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高级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安徽省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国家级考评员,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0多个,在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年创造经济效益近200万元。他带领的工作室已培训员工5500多名,培育高技能人才480多人,其中技师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