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打工人!”这是正在拼搏努力的奋斗者们,用花式表情包和幽默段子自我调侃,展现自己有着坦然面对现实的豁达和拒绝向生活妥协的倔强。没错,劳动最光荣,中建七局工地上的“打工人”们有话要说。“在这里,我‘建’证了中国建筑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和人性关怀,也收获了友谊和成长。我常跟我的朋友们说,在中建的项目上工作,我很幸福。”近日,在中建七局二公司和县江湾新城项目工地上工作的钢筋工石治园这样说。“我来自甘肃省卓尼县,1990年出来打工,干钢筋工这一行大约有30年了。作为打工人,大江南北我都去过,其他公司的工地也干过,现在在中建七局的工地干了也有十多年。”谈起自己的工作,石治园兴致勃勃,“还是中建好啊,安全教育多、人文关怀多、文化活动多、工资实名发放不拖欠。我打算在中建干到干不动了,就退休回家带孙子了。”
上午10时,石治园已经带着工班的几个伙伴奋战了4个小时。前几天,最后一栋主体阀板已经浇筑完成,现在所有楼栋都要进行主体施工,大家都在鼓足劲、抓紧时间干。扎钢筋看似简单,实际却很有讲究。钢丝一绕,手腕控制力度轻轻一划,每一个钢丝结都要打得又快又好,速度慢了效率提不上,打得马虎了会影响钢筋结构的牢固性,给整栋建筑的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三十年的寒来暑往,石治园的双手早已长满老茧,他的肩膀也因为常年背运钢筋,显得有些红肿。但光阴练就了他精湛的手艺,他扎的钢丝结又快又紧,在工地上可是出了名的厉害。因此,他的收入也很可观,高峰期时每月能挣近万元。
“我们一起干活的村里这批人,都已经率先脱贫了、奔了小康了。”他激动地说。
同行的工友也接过了话茬:“虽然工作很辛苦,但项目部十分关心关爱我们这些农民工,夏天送西瓜,冬天送棉被。不仅有标准化的宿舍,让我们住得舒适,还定期给我们开展安全、技能培训,经常组织大家体检、看电影等。在中建的工地工作,家人放心,我们也幸福。”
据了解,卓尼县是中建集团扶贫县之一,多年来在中建集团教育扶贫、劳务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的支持下,成功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的“中建模式”。中建集团的发展每年为农民工提供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带领百万家庭奔向小康生活,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了中建力量。
(王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