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7-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党旗礼赞”征稿启事

    摘要: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展现新时代、新生活、新风貌,安徽工人日报副刊将推出“党旗礼赞”专题。现向您征稿:作品需以独特的视角、个体的体验,记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淮大地繁荣发展的历史巨变、江淮儿女砥

  • 勤扫“心地”

    摘要: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各种诱惑,无处不在;或为物所欲、或为利所诱、或为权所惑、或为色所迷,我们的心地都会不同程度地落上“灰尘”,不及时清扫,日久积重难返,迷了心窍,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就告

  • 食味“小暑”

    摘要:“小暑,六月节。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鸷。”小暑的到来,意味着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此时,唯有享受味蕾中的那些美食,

  • 谦谦宣纸寿千年

    摘要:“江南就是一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是赵焰先生在《宣纸之美》开篇的第一句。我驻足过桐庐,富春江山水让我流连,也曾在台北故宫《富春山居图》的另一半前久立不肯离去。黄公望用一卷《富春山居图》绘出了林

  • 夜游炼丹湖

    摘要:参加天柱山笔会,夜宿炼丹湖宾馆。夏至刚至。一场雨说来就来,仿佛如约而至。雨后青山如黛,空气清新,薄雾轻纱,如诗如画。我与冬霞、张玲好久未见,平时多俗务缠身,又都是为人妻、为人母,难得相聚,彼此说不完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谦谦宣纸寿千年

——品读赵焰新著《宣纸之美》

   期次:第7874期   作者:□童地轴

“江南就是一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是赵焰先生在《宣纸之美》开篇的第一句。我驻足过桐庐,富春江山水让我流连,也曾在台北故宫《富春山居图》的另一半前久立不肯离去。黄公望用一卷《富春山居图》绘出了林峦蜿蜒,江水如镜的富春景象。老先生年近 8 旬,归居富春山。一幅画画了七年,该是怎样的山水眷顾了画家的神思?山峦起伏,天水一色。农舍、茅亭点缀林间,水中有渔舟缓缓,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这便是江南。《宣纸之美》的开篇就让读者对山水江南与人文江南有了更深的认知。皖南是江南的一部分,宣纸的产地泾县就在皖南,皖南不仅有宣纸,还有歙砚、宣笔和徽墨,这独具一格的“文房四宝”呈现的是一种文化风俗,它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赵先生引经据典,叙述了宣纸的来历及其发展历程。宣纸作为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历代名画记》中作为朝廷指定的御用贡品开始,从唐代的“颜筋柳骨”和“笔法高古”怀素、宋代的“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一直到乾隆后宣纸“一统江山”的局面。赵先生认为,自唐宋到元到明清,宣纸是空蒙而旷远的,是活着的,是有灵性的,是生生不息的。它是历史时空的云朵,行走在天上,与人一同呼吸、成长。因其质地柔韧、色泽耐久等特点,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宣纸之美》不仅让读者洞悉了宣纸的历史意蕴,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宣纸的妙趣与诗意。因为宣纸的润墨性、持久性、防潮防虫以及不易变形等特点,从古至今的书画家们几乎都选择宣纸来创作和书写书法作品,宣纸成了中国人书法和绘画的重要载体。赵焰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剖析了宣纸与书画的辩证逻辑关系。宣纸具有薄、密、光、细、绵、韧、轻、软、洁、白等鲜明的个性与优点,十分有利于书画家的运笔润墨以及笔墨层次的表现,也便于皴擦揭裱、卷折揉叠,经久不变,这些独特的风格让其成为中国书画的绝配。“无好纸决无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谈到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宣纸质量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宣纸之美》的第四章里,赵先生详细叙述了宣纸的诞生以及发展历程,宋代以前的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取地名命名。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大大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今天,人们心中的“正宗宣纸”,指的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生产的高级艺术纸张。

在谈及宣纸的内涵与特性的同时,赵先生把宣纸上升到了哲学的意境。当人们拿起毛笔,气沉丹田,身、心、灵共同融入笔墨纸张中,便有了“天人合一”的意象,气息相通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笔墨间、人与天象间,当然,更多的还是人与纸张间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精气神。宣纸的温润与洁净、玄妙与空灵、清简与静谧以及与笔墨的相伴相随,让书画家在运墨走笔时,仿佛能表达出对宇宙一种极具智慧的体悟。笔墨通过宣纸把内心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水与文字的美趣与心中的意念结合起来,一种旷远而高深的哲理镜像便在有无间呈现出来了。

赵焰先生在《宣纸上的文化气象》一章里,解读了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书画家与宣纸不可割舍的关系。无论是皇室后裔的赵孟頫、还是倪瓒、黄公望、唐寅、文徵明、徐渭、董其昌、渐江、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赵先生从每一个时代背景出发,结合书画家各自的特点,带给我们一个跨越朝代的审美盛宴。赵先生告诉读者,在岁月的长河中,历朝历代的书画家在宣纸上营造笔墨情趣,是离不开宣纸的。书画家通过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空间,在宣纸上呈现出自然之势,在画面的起伏转折中表现出迷人的中华文化之魅力。

我曾多次到过泾县,亲临宣纸的制作现场。每每身临其境,都会想到《笔道通会》中所云:“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譬之快马行泥泽中,其能善乎?”读《书谱》,方知孙过庭以“纸墨相发”为一合,“纸墨不称”为一乖。又曰:“得时不如得器”,可见其关系之重要了。赵焰先生的《宣纸之美》带给我的正是有关人与自然、书画与审美、笔墨与宣纸的这样一种审美情趣与哲学体悟。

我曾在黄山工作十年,读《宣纸之美》的后记,赵焰先生记述了他早年从故乡旌德去泾县时,翻山越岭,晕车呕吐不止,我不禁莞尔,那条路,我是多么熟悉。从黄山出来,需要翻越一座叫雀岭的大山,然后是赵先生的故乡白地、庙首、蔡家桥……到郞桥便进入宣纸的故乡泾县。在泾县那些绿色葱茏的山坡上奇异地出现一块块巨大的黄白色补丁,定睛远眺,还能看到工匠们如蚂蚁般弯腰负重,沿着陡峭的小道向上攀爬,将皮胚草料背到倾斜的山坡上翻晒。这便是20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见到的独特景观——宣纸材料的晾晒。原来,宣纸的长寿之谜与谦谦之风正隐藏在这些看似原始的工艺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