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9-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被乡贤点亮的村庄

    摘要:一座村庄,出了许多勤劳致富的民企老板,并不感到意外;而这些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乡贤自发回馈乡里,捐资慈善公益,不由让人肃然起敬。村庄叫小元,位于桐城市大关镇何畈村,孔卅路西侧。盛夏的周末,我在大关镇友

  • 瓦埠渡口的沉浮变迁

    摘要:瓦埠渡口历史悠久,位于瓦埠湖东岸的瓦埠镇,与陶店乡隔湖相望,是瓦埠湖两岸人流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去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架水泥钢筋筑成的桥,结束了两地群众靠轮渡渡湖的日子,自此瓦埠湖上承载运输的千百

  • “看云”的老师

    摘要:“停止晚读,出门看云!”近日,在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李老师在看到天空中的云彩后,让同学们暂停晚读去走廊上欣赏美景。网友们将这一举动称为“语文老师的浪漫”“灵魂”的教育者。“我想拥抱它,却扑了一个空

  • 说“分寸”

    摘要:“分寸”本来是指长度单位,引申为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人生最难把握的是“分寸”。子贡曾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仔细想来,万事万物都依

  • 三尺街巷写春秋

    摘要:在接地气的社区工作,我被可敬的同事所感动,他们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使命化作了新奇的点子和踏实的苦干,在三尺街巷里书写新时代的答卷。那一日,整洁、有序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里,

放大 缩小 默认

瓦埠渡口的沉浮变迁

   期次:第7928期   作者:□李永树

瓦埠渡口历史悠久,位于瓦埠湖东岸的瓦埠镇,与陶店乡隔湖相望,是瓦埠湖两岸人流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

去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架水泥钢筋筑成的桥,结束了两地群众靠轮渡渡湖的日子,自此瓦埠湖上承载运输的千百年的轮渡也消失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站在瓦埠渡口,可以看见来往两地的车辆川流不息,路两边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与传统渡口不同的是,寿县作为一片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战争时期,瓦埠渡口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春,渡口迎来大批的仁人志士,在瓦埠湖畔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锄奸除恶,威震敌胆。抗日战争爆发后,瓦埠渡口自然成为往来和储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渡口,为淮南新四军运送粮食、布匹、药品等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护送我党干部人员过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为与解放区的联络和接应点,为新中国成立印上了厚重的寿县印迹。如今,当年的渡河人,大部分已经作古;当年的摆渡人,也所剩无几。

75岁的徐翠花原是瓦埠镇人,18 岁嫁到陶店乡。因为从瓦埠镇到陶店乡只有一条水路,年轻时的徐翠花经常坐木船回娘家。

从家步行到码头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钟。有好几次,年轻的徐大娘牵儿带女回娘家,却恰好落下一班船,无奈和孩子们苦等了 1 个多小时才上船。“当初爹要把我嫁到陶店乡时,娘就说,嫁到瓦埠湖对岸不方便,家里有事叫不应。”徐大娘回忆说,当初妈妈反对她嫁到陶店乡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机动船,虽是在原来的木船上装上发动机,但确实方便不少,只需 10 多分钟就可到对岸。”徐大娘说:“再后来,船大了点,自行车、大件行李什么的,也开始往船上送了。当瓦埠渡口开起钢质渡轮后,拖拉机、小货车、小汽车也能上船了。”1988年,瓦埠渡口引进了渡轮,也是从 1988 年开始,渡轮上开始经常有车子出入。1993 年开始,引进标准汽渡。当时上汽渡的车子也还不是很多,2001年引进新渡轮后,要求摆渡的汽车多起来。因渡轮是标准渡,能容纳6辆东风车,据说当时几乎每渡都载有汽车。

炎夏,渡口处,一艘轮渡荒废在杂草丛中,承载了千年运输的船舶,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2018 年 10 月 1日,“撤渡改桥”正式开工建设。2021 年 10 月 23 日,瓦埠湖大桥正式通车,犹如长虹卧波,飞跨瓦埠湖两岸,三三两两的情侣,牵手搭腰走过桥去踏青游览。一群群上班族、赶路人,乘坐轿车、摩托车畅通无阻,真是旧貌换新颜、天堑变通途了。

瓦埠大桥通车,让渡口船工们和附近村民“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人文精神沉淀下来,瓦埠渡口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住在瓦埠渡口的人家条件都好了,不少人挣了钱,盖起小洋楼,年轻人返乡建起了农家乐,有的还打算搞度假农庄。碧水、湖岸、亭台……未来美丽乡村的景色,将重新勾勒瓦埠古渡口独有的繁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