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6-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

  • 淮南古镇:正阳关

    摘要:淮南古镇,一个厚重而充满诱惑的名称。有资格凌空飞架一座彩虹,与之产生密切联系的地方只有一处,那就是正阳关。    正阳关位于寿县老城西南30公里处,省道310纵

  • 人生最好是小满

    摘要:上小学时,学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爱思考的我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但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呢?年轻

  • 喝茶

    摘要:年少时,喝茶只为解渴。放学后疯玩,回家就举着茶壶一通牛饮,全无顾忌。那时偏爱喝花茶,花香满口,止渴生津,好不畅快。20岁以后,爱上了绿茶。茶好不好,靠品。茶型好坏、汤色是否纯净,入口是否受用,回甘又如

  • 一卷流水

    摘要:飞鹅戏水暮春去山里,经过一条小溪。阳光下,流水幽幽剔透。红花已经谢了,绿叶越见苍绿。松针之绿,杉木之绿,槐叶之绿,柳条之绿,杨枝之绿,栎树之绿,枫林之绿,菖蒲之绿,芦苇之绿,触目皆绿。偶尔绿里一片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南古镇:正阳关

   期次:第7362期   

淮南古镇,一个厚重而充满诱惑的名称。有资格凌空飞架一座彩虹,与之产生密切联系的地方只有一处,那就是正阳关。
     正阳关位于寿县老城西南30公里处,省道310纵贯全镇。这座中华名关,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西汉时期,高祖刘邦封英布为第一位淮南王。正阳关在淮南王的辖区内,淮南古镇据此得名。所以,把寿县划归淮南市行政区,是一件极具人文情怀的好事。
     悠久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来到正阳关,我首站探访正阳中学。这座淮上名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寿阳书院,1906年改建成羹梅学堂。
      走进正阳中学,朱德题写的“认真读书”依然鲜活地舒展在照壁上。照壁后面有一排粗壮的水杉,掩映着一栋苏式风格的大楼,它的造型像是伸出手臂的母亲。这座大楼始建于1956年。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作为安徽教育的活化石,正阳中学的建设得到时任第一任省委书记曾希圣的关怀,批拨专款25万元兴建教学楼,一年完成。
      漫步正阳中学,弥漫双眼的都是珍贵的记忆。苏式大楼与徐公亭之间,挺立着一棵有百年树龄的高大梓树。尽管我与它初次相见于寒冷的冬季,它只能把光洁的枝干呈现出来。但我能够看到它三四月间梢头的花朵,已经盛开成一片轻云,正浮动着游子的思乡情绪。不知道那些曾就读于该校的翩翩少年,现在高就于哪里?情系桑梓,叶落归根。希望那些浮空的落叶不再飘飘荡荡,能够早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故乡的街巷,故乡的城墙,虽然不再流光溢彩,但是依然可辨当年的模样。靠近南城门的地方,有几间老房静立在路旁。他们在专心听闻我的脚步轻响。来到南城门下,抬头可见雍容端庄的“解阜”二字,深嵌在青黑的砖上。“解阜”出于舜帝的《南风歌》。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增加百姓收入,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这是在强调为官者的官德素养。
北城门的外额题写的是“凤城首镇”。意为正阳关为凤阳府内第一大镇。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家乡凤阳府的管辖范围,将寿州划入凤阳府。如此看来,行政区划因时而变,也是自古有之,在所难免。行政区划的变更,没有湮没它的风采,反而给它创造提升排名的机会。
      正阳关现存的南、北、东三个城门,修筑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城门因为临近淮河,日军侵华时,毁于兵燹。遗憾的是,后人再也无法目睹西门外额“淮流管钥”的书法尊容。不过,如果来到正阳港,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里不愧是淮河水运的重要枢纽。正如“淮流管钥”寓意的那样——正阳关是淮河上一把能控制淮河水流量的钥匙。因为它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对淮河水运的作用举足轻重。
      为了一睹正阳港的芳容,我也行色匆匆。出现在我眼前的淮河静静地流淌,波澜不惊。河堤下的柳树枝干盘虬,老态龙钟。放眼望去,正阳港里还依次停靠着一些船舶,告诉你这里曾经是重要的码头。相比于繁华的过去,现在落寞许多。
      有人说,正阳关应水而生应水而落。我不这样认为。文化的积淀是一点漫长的过程。财富的创造,更是靠一辈一辈人倾尽一生。水运只是运输的一种方式。一处地方的兴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把原因仅仅归结于一种运输方式,那是不具有反思精神的幼稚行为。文化的传承不是静态的固守传统,而是与时俱变。经济的繁荣,在于脚踏实地。
      正阳关之行即将结束,我却久久不愿离去。飞鸟掠过我的身旁,带来记忆的芬芳。我的少年,还记得这里吗?这里是我们分手的地方,这里是云水苍茫的正阳港。
      我的少年,期盼你依然翩翩,因为等待,我有了不老的容颜。我知道,为了生活,我们都尝尽悲欢离合。每一年,我都虔诚地播种春风,希望它抚平你背井离乡的忧伤。
      我的少年,回来吧。因为爆竹声声,已催开腊梅飘香,我相信,七十二水路,条条通向我心中的正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