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草莓水灵灵,东边芡实在洼中。青草坡上牛羊跑,清水塘边造景观。今后造房要考虑,统一规划备好地。村容村貌大变样,男女老少喜洋洋。”在天长市,由该市杨村镇光华村老乡贤夏文林自创的一首打油诗,在村民中广为流传。土地活了、家园美了、生活富了、民心齐了……
自2016年天长市启动宅基地改革以来,改革成果不断巩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敢叫旧貌换新颜
“宅改+秀美乡村建设”在天长这片皖东水乡土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近日,走进杨村镇光华村林庄组,整个村庄按照皖东民居建筑风格设计,水泥硬化路面、宽敞的农家庭院、诺大的文化广场……这个昔日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垃圾乱堆的“空心村”,在“一户一宅”管理中,将散乱的宅基地、闲置地、农户小菜地等进行有机整合,为村庄腾出了58亩宅基地,统一规划用于村民建房安置,该村也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无独有偶,12月14日,在天长市区做水暖器材生意的薛国明回了趟万寿镇百子村老家,几天前村委会通知他,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开始了。薛国明开着小车飞驰在回乡途中,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了家门口。
“以前村里垃圾靠风刮,积水靠蒸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现在你瞧,房前屋后植树种花,水泥路旁安装了一盏盏新路灯,这都是‘宅改’带来的新气象。”谈起村庄的变化,薛国明感触很多。
村民当起主人翁
今年7月初,金集镇128个自然村的规划设计图出炉,村民们瞅着由专业设计公司设计的未来美丽家园蓝图,纷纷点赞。在推进宅改过程中,天长市在各村推选公益心强、办事公道、有威信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事务理事会,并赋予其宅基地分配、收益分配、农民抵押贷款等12项权力、16项职责。宅基地怎么退,市和镇、街道只拿指导性意见,具体怎么搞全由理事会定夺。
各理事会依据“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建新拆旧”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了宅改方案,对闲置废弃的畜禽圈(栏)舍、老旧旱厕和倒塌的住房等建筑或构筑物实行有偿退出,丈量面积、登记造册、予以拆除,待宅基地盘活,给予相应的补贴;合理规划村庄,留出充足的宅基地,对今后符合“一户一宅”的村民进行动态调整,可再申请建房。
“村里的事村民办,让村民自己做主,靠‘1+N+X’协商议事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才最彻底。”金集镇马塘村王庄村民组理事会理事长余永春表示。
日子红火干劲足
隆冬时节,新街镇丰阳小吕庄村民组的徐勇贵领到了自家80平方米房屋的“宅基地退出证明”,按照“村规民约”,如果“证明”持有人在今后需建房,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将在本村民小组的“土地银行”优先安排相应宅基地面积用于建房。
“这下,咱就放心了。”拿着“地票”的徐勇贵心里可美了。该镇447张地票解决了2.78万人的宅改难题。
同样开心的,还有郑集镇鲍桥村村民刘红星。每天天麻麻亮他赶早到扶贫产业基地采摘草莓。
“八点半前采摘完最好,我早上劳动三个小时可以采摘110斤左右,按8毛钱一斤采摘费付给工钱。”刘红星笑着说:“而且基地里我们都入了股,每年还有土地入股分红呢。现在,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家门口也有活干啦。”刘红星是以土地入股进入草莓种植扶贫基地的农民。该镇依托“宅改”,结合精准扶贫,今年6个村、1个社区都设立了特色农产业基地,栽种葡萄、草莓、蓝莓面积达680亩,全镇160多个贫困户都纳入扶贫项目帮护对象,预计每亩可产生经济效益4700元。长安村党总支副书记孙国青说:“我们长安村以‘宅改’为切入点,与扶贫产业融合,带领村民群众艰苦创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胡斌 刘金山 王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