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经过近100天的建设,芜湖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中心于2021年1月11日试运行。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综窗一次办成、企业就近可办、部门权属不变”,提高办事体验,增强了群众获得感,用科技擦亮了自贸区服务窗口。
走进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建成的无人值守、“7×24小时”不打烊、零见面、零接触政务服务大厅。6台智能政务服务工作台整齐排列,15个部门、268项政务服务事项都可在此自助办理,不论是个人办事还是法人办事,只需通过查找事项、定位办理情形、上传办事所需材料、自动核验……都可以实现“一站式”解决。这个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超市”,有效降低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服务成本,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成自助办事和窗口办事功能高度统一的政府服务新格局,实现政务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数据共享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办事材料的精减和智能审核,切实解决了企业群众在非工作时间不能办事的问题。
疫情期间,为实现“零接触”,服务中心还引入“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无需屏幕等介质,即可将显示界面呈现于空中,用户直接用手指点击空中界面,便可完成智能政务服务工作台所涵盖的一切功能,无需与实体屏幕表面产生任何接触,能有效防止公共场景下屏幕表面细菌、病毒残留导致的交叉感染,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这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让人产生十足的未来感。
芜湖自贸试验区还有一项率先在省内开展的创新工作,就是“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工作。为向国内一流政务服务看齐,芜湖市创造性地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借鉴上海市浦东新区实施“一业一证”改革的有益探索,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并整合到营业执照二维码上。“如果要在自贸区内注册一家企业,只需填报一张表、提交一套材料、申领一张许可证就可以,简化流程,让数据代替人多跑腿。”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霆说道。
据了解,此项改革聚焦市场准入多头审批、市场主体关注度高的行业,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行业综合许可制度。通过“一帽牵头、一键导航、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次核查、一标核准、一证准营”再造审批流程,首批选择我要开超市、我要开蛋糕店2个业态进行“一业一证”试点。通过自主研发芜湖自贸区市场准入“一业一证一码”系统,实现线下统一收件、综合并联审批、统一制证发证。
自贸区挂牌三个多月以来,芜湖片区35平方公里概念性总规初步成型,自贸试验区注册企业2008家,注册资本318.3亿元,其中新设企业423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落地重大项目69个、总投资1630亿元,签约招商项目101个、总投资1465亿元,列入省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5个、总投资549亿元。(本报记者 何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