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城市鳌峰东路揽胜桥下,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收藏”着各种千奇百怪的物品——婴儿车、油汀、风筝……最多的“藏品”是箱包和身份证。
虽然外形迥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主人。
这个地方就是宣城“爱心车队”的失物招领处。17年来,爱心驾驶员们拾金不昧6000余起,拾得超千万元失物。大部分失物回到了主人身边,还有一部分一直在这里保管着……
17年拾得失物超千万元
看着墙上挂满的锦旗,失物招领处负责人丁云海自豪地说,这些还不是全部,这些锦旗来自全国各地,不管是四川人来探亲访友,还是从湖北出发半路经过,或是从浙江、江苏来宣城游玩,他们都在这里收获过爱心和感动。“驾驶员捡了东西没地方放,乘客丢了东西不知怎么找,有些东西捡到的人觉得没用,对丢失的人来说却很珍贵。”2004年,爱心车队发起人丁云海在全省首创了“失物招领”志愿服务项目,希望能做些“牵线搭桥的好事”。
17年间,爱心“的姐”陈燕在车内捡到15万元现金如数归还给失主,爱心“的哥”陈林云捡到2.95万元现金和项链后多方辗转找到失主……据丁云海统计,爱心驾驶员拾金不昧有6000多次,共拾得物品和现金超1000万元。同时,8名值班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中,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驾驶员送来的遗失物品。
保管失物也帮助寻人
每次接到驾驶员送来的失物,爱心车队都会在“3030303宣城综合便民服务”公众号、“宣城爱心车队”的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各种平台发布失物招领信息,同时通过对讲机呼叫平台,呼吁所有驾驶员帮忙寻找。
涉及到物品贵重,金额较大的,工作人员还会求助公安民警帮助寻找失主。实在找不到失主的物品,就会被存放在储藏室里。储藏室里至今仍存放着很多无人认领的行李箱、身份证、车钥匙、钱包、手机等。“现在不仅是咱们车队的驾驶员,不少周边居民、环卫工人拾到失物,都会送到这里,让我们帮忙寻找失主。”丁云海说,甚至还有人找到他们,希望帮忙寻找失踪的亲人。
去年上半年,一位甘肃男子在抖音上联系爱心车队,着急地表示,他的女儿和一名广德青年相恋后来到宣城,此后便失联了,希望他们能帮忙寻找。丁云海随后通过公安,帮他找到了失联的女儿。为了表达感谢,对方特地从3000公里外寄来了一面锦旗。
“以商养善”艰难前行
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一个志愿服务项目,仅靠自身力量,如何坚持17年?
对于这个问题,丁云海面露苦涩,“确实挺难的。”丁云海透露,失物招领的寄存场地是政府无偿提供的,人员工资是他们最大的开支。因为很多驾驶员在夜里送失物,所以招领处需要24小时值班,共8个人分成3班轮值。
同时,为了鼓励、动员爱心车队其他成员,失物招领处还建立了一套月评加年终奖的奖励机制,为“拾金不昧先进个人”发放慰问品,并进行表彰。这也需要经费。“我们现在主要靠‘以商养善’。”爱心车队开通了“3030303”综合便民服务热线,市民如果需要叫车、搬家、疏通下水管道、修理家电等各类便民服务,都可以拨打这一号码。向服务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就全部用作失物招领的项目经费。
但这样的自我“造血”,也只能让项目勉强支撑下来。17年来,丁云海已记不清自己为做公益掏了多少腰包,家人和朋友也多次劝说他“不要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他还是放不下。“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说明我们是被大家需要的,说明这项公益服务是有意义的。”丁云海说,如果失物招领处不在了,大家就会少一个寻物求助的渠道。
(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