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02-2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节后返程警惕“退改签骗局”

    摘要:本报讯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合肥警方提醒踏上返程旅途的市民,注意辨别骗子冒充航空公司发来的类似“飞机故障、行程延误或取消”等虚假信息,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前不久,李某在微信上订了机票,眼看着飞机快要起飞了,

  • 两位90后警察跃入池塘救起轻生小伙

    摘要:本报讯“非常感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及时把我孙子救上岸,他就没命了!”2月21日下午,宿松县公安局九姑派出所副所长张锦星带领同事深入辖区杜溪村大东组对一起警情的当事人进行回访时,当事人的奶奶紧紧握住他的

  • 老人深夜走失警民合力搜救

    摘要:本报讯老人深夜走失,家人寻找未果,焦急万分。近日,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失后,当地警民合力上山搜寻十多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并将其安全送回家中。2月18日下午2时许,安庆市公安局

  • 怀宁:“店小二”义务为留守老人“跑腿”

    摘要:“陈奶奶,您的快递到了。”“这伢真好,隔三差五帮我把东西送到家。”2月18日,怀宁县黄龙镇朝阳村农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方志成骑着电瓶车,专程为陈苗荣老人送去快递。今年77岁的陈苗荣是怀宁县黄龙镇朝阳村黎

  • 公交车驾驶员拾金不昧暖人心

    摘要:本报讯2月19日,家住亳州市涡阳县花沟镇的孙女士和儿子,赶了十几公里的路来到涡阳公交公司,将一面印有“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送到驾驶员张芬芬手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原来,2月18日上午11时许,

  • “云庭审”调解跨国遗产纠纷案

    摘要:本报讯2月18日上午,年近七旬的李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胡玲、法官助理成婷婷的手中。这是一起跨国遗产纠纷案。当事人的父亲有过两段婚姻,虽然生前立过多份遗嘱,但十几年来,身处中

  • 宣城“爱心车队”17年温暖接力不停歇

    摘要:在宣城市鳌峰东路揽胜桥下,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收藏”着各种千奇百怪的物品——婴儿车、油汀、风筝……最多的“藏品”是箱包和身份证。虽然外形迥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主人。这个地方就是宣城“

  • 巧手做汤圆快乐“闹元宵”

    摘要:2月21日,阜阳市两名小学生在展示自己做的汤圆。元宵佳节临近,阜阳市新华书店开展“传承民俗文化喜迎元宵佳节”主题活动,组织小读者与家长一起学做汤圆,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王彪/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宣城“爱心车队”17年温暖接力不停歇

   期次:第7541期   

在宣城市鳌峰东路揽胜桥下,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收藏”着各种千奇百怪的物品——婴儿车、油汀、风筝……最多的“藏品”是箱包和身份证。

虽然外形迥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主人。

这个地方就是宣城“爱心车队”的失物招领处。17年来,爱心驾驶员们拾金不昧6000余起,拾得超千万元失物。大部分失物回到了主人身边,还有一部分一直在这里保管着……

17年拾得失物超千万元

看着墙上挂满的锦旗,失物招领处负责人丁云海自豪地说,这些还不是全部,这些锦旗来自全国各地,不管是四川人来探亲访友,还是从湖北出发半路经过,或是从浙江、江苏来宣城游玩,他们都在这里收获过爱心和感动。“驾驶员捡了东西没地方放,乘客丢了东西不知怎么找,有些东西捡到的人觉得没用,对丢失的人来说却很珍贵。”2004年,爱心车队发起人丁云海在全省首创了“失物招领”志愿服务项目,希望能做些“牵线搭桥的好事”。

17年间,爱心“的姐”陈燕在车内捡到15万元现金如数归还给失主,爱心“的哥”陈林云捡到2.95万元现金和项链后多方辗转找到失主……据丁云海统计,爱心驾驶员拾金不昧有6000多次,共拾得物品和现金超1000万元。同时,8名值班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中,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驾驶员送来的遗失物品。

保管失物也帮助寻人

每次接到驾驶员送来的失物,爱心车队都会在“3030303宣城综合便民服务”公众号、“宣城爱心车队”的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各种平台发布失物招领信息,同时通过对讲机呼叫平台,呼吁所有驾驶员帮忙寻找。

涉及到物品贵重,金额较大的,工作人员还会求助公安民警帮助寻找失主。实在找不到失主的物品,就会被存放在储藏室里。储藏室里至今仍存放着很多无人认领的行李箱、身份证、车钥匙、钱包、手机等。“现在不仅是咱们车队的驾驶员,不少周边居民、环卫工人拾到失物,都会送到这里,让我们帮忙寻找失主。”丁云海说,甚至还有人找到他们,希望帮忙寻找失踪的亲人。

去年上半年,一位甘肃男子在抖音上联系爱心车队,着急地表示,他的女儿和一名广德青年相恋后来到宣城,此后便失联了,希望他们能帮忙寻找。丁云海随后通过公安,帮他找到了失联的女儿。为了表达感谢,对方特地从3000公里外寄来了一面锦旗。

“以商养善”艰难前行

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一个志愿服务项目,仅靠自身力量,如何坚持17年?

对于这个问题,丁云海面露苦涩,“确实挺难的。”丁云海透露,失物招领的寄存场地是政府无偿提供的,人员工资是他们最大的开支。因为很多驾驶员在夜里送失物,所以招领处需要24小时值班,共8个人分成3班轮值。

同时,为了鼓励、动员爱心车队其他成员,失物招领处还建立了一套月评加年终奖的奖励机制,为“拾金不昧先进个人”发放慰问品,并进行表彰。这也需要经费。“我们现在主要靠‘以商养善’。”爱心车队开通了“3030303”综合便民服务热线,市民如果需要叫车、搬家、疏通下水管道、修理家电等各类便民服务,都可以拨打这一号码。向服务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就全部用作失物招领的项目经费。

但这样的自我“造血”,也只能让项目勉强支撑下来。17年来,丁云海已记不清自己为做公益掏了多少腰包,家人和朋友也多次劝说他“不要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他还是放不下。“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说明我们是被大家需要的,说明这项公益服务是有意义的。”丁云海说,如果失物招领处不在了,大家就会少一个寻物求助的渠道。

(张玉荣)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