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帕金森”一直是我生活中的热词。
五年前的一天,因为手臂无力、手指颤抖、腰部疼痛,到省人民医院挂了一个专家号,专家说,您这是帕金森病病。我当时不以为意,认为吃点药就可以了。回到家中,查找相关资料,我清楚地知道: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患者同时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一开始,写字越写越小,稍一紧张,我就握不住笔。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控制不了。做事怕别人催,一催促,手指无力,连扣子也难以扣上。同时,身体感到发僵、发硬,洗漱、穿衣笨拙,行走变慢。我开始服药。一服药病情有好转,不吃药就犯病。就这样,一个阳光、健康的生命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
每个月都要去医院一趟。到医院,有时也有收获。与病友,聊病况,同病相怜,相互宽慰,苦中有乐,暂得释然。久而久之,心态病变。我开始寄希望于换医院,访名医;寻单方,到民间。友人车轮滚滚,每周一趟,妻子全程陪同,嘘寒问暖,温言软语,强颜欢笑。满室药香,药罐屡坏,汤汁穿肠。我要到远方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时,满载希望;归来,满心惆怅。求医问药步蹒跚,强撑病体泪泫然。
为防跌跤,我只能步武细碎,佝偻着腰,低着头,鞋底与路面摩擦,响声一片。眼睛盯着路面,眸子间或一轮,远方在视线之外。这哪里是行走,在别人眼中就是挪移。最怕下台阶,身体一高一低,平衡不再。扶墙捺壁,小臂无力,稍一使劲,汗湿衣衫。平生最喜外出,此时只能家居,只愿居家。
机缘巧合,老乡小聚,力邀前往。昔日的学生见我如此“龙钟老态”,不是前来搀扶,而是厉声以呵,正言相告:您才50多岁,就如此颓废 ,这太颠覆您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了。您这样 ,能对得起谁?一番话让我如坐针毡,羞愧赧颜。一夜无眠,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出现在小区的人行道上。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地上还有冰雪,我迈开大步,艰难而又倔强地昂起头来。开始是一圈、两圈,进而是五圈、十圈。一年多以来,寒暑易节,风雨无阻,每天15000余步,我育吾体,我锻我炼。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不再舍近求远,我不再被动地接受药量的简单增添。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医院口碑很好,我先在网上查找,发现其神经内科实力很强。挂了专家号,医生态度温和,问病仔细,建议我用中药。吃了两个疗程,效果良好。自此后,我就成了这位医生的铁杆病号。一年多时间,我深刻地体悟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就是走上了洒满阳光的大道。
一人有病,全家不宁;一人有病,众人关心。患病以来,妻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务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熬制汤药,陪同锻炼,外出护送,心理疏导,成了一个全能运动员。孩子求学他国,长期关注治“帕”科研进展,一周一次视频,雷打不动。回来时,行李箱里都是沉甸甸的滋补品、保健品。单位领导让我少考虑工作,安心养病;朋友们不时发来信息,询问病情。我深深感受到:疾病无情,人间有爱。
就这样,一介病夫的我,找到了三味良药——求医、锻炼和爱。除此之外,我还拥有一剂上好的“心药”,它就是写作,它就是文学。两年前,为圆年轻时的文学梦,我开始写一点东西。我用左手中指在手机上打字,组字成词,组词成句,组句成段,集段成篇。我仿佛进入一个新天地,找到了全新的自己。我感到自己还能给人带来愉悦,还能回报社会,我不是一个多余的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抗帕”是个持久战,我时刻准备着。睡眠质量不高,我就调整作息时间 。 说话口齿不清清 ,我就朗读文学名篇。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托起海面升起的太阳,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写下:相信未来。因为我记住了孩子的话:“方法总比困难多。现在科学这么发达,帕金森这个顽固的堡垒一定会被攻克 。 老爸,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