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最东边生长着一种毛竹。这种竹子用四年时间长高3厘米,却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窜高,仅用六周就能长到15米。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竹子如此,青年人亦如此。有着六年党龄的张明明拥有竹一般的青春年华。1990 年出生的她是合肥市包河区城管执法大队执法监察室主任。从最初的城管“门外汉”到如今的行家好手,张明明也曾陷入成长初期的彷徨,但历经“三厘米”的成长,她正蜕变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城管执法人员。
“一厘米”坚定信念 建立职业认同感
2012年7月,张明明从沈阳理工大学毕业。同年9月,她通过大学生招考加入城管队伍,突然转变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令她一度焦头烂额。“还记得那个9月,38℃的高温,我跟着男队员一起在路面清理流动摊点,空旷的马路烤得整个人都在冒热气。”与此同时,各种城市管理法律条款、案件办理流程的培训考试接踵而至,让她应接不暇。
城管女队员在仪容仪表上有不少禁忌:长发不可披散,不能美甲染发、佩戴首饰。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公众对于城管执法队伍的偏见仍没有消除,每当朋友问起她的工作单位时,张明明总是含糊地回答:“事业单位,在合肥市包河区上班。”
而后在执法监察的工作岗位上,张明明逐渐领略到城管行业的独特魅力,逐步了解了城管执法涉及市容、住建、园林绿化等几百项执法事项,且件件事关百姓民生。这些年来,她既参与查处了渣土偷倒案、损坏房屋承重结构案,也取缔过马路市场,积极引摊入市,还参加了疫情防控先锋队……“众多城管人在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岗位上的付出,让我坚定了理想信念。”张明明说,身穿制服、头顶国徽、执法为民,每一位城管队员的肩头上承载的不仅是制服的肩章,更是人民的期望。
“一厘米”钻研业务 培养职业责任感
刚开始工作时,大家亲切地称张明明为“小丫头”,现在她已成为同事们口中的“文书达人”——每年审理案件近400宗。在这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张明明对于城管工作的深深热爱以及扎根城管、建功城管的坚定信念。
在同事看来,张明明业务精湛,是城管战线上公认的标兵,是系统内的法律业务骨干。“她总说一份案卷最能体现一名城管队员的责任心。动辄近百页的案卷,她每次都仔细阅读,认真审核。”包河区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李瑞说,在张明明办公室的桌子、柜子上摆放最多的就是各类案件卷宗。
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张明明着力强化各执法中队的执法文书制作水平,每年都组织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行政执法案件、渣土运输、违法建设等。
2020年11月,为深入推进全市的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包河区城管执法大队精心编印了《违法建设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手册》。该手册收录了部分常见的执法案例和法律法条,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流程,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张明明正是手册的主要编写人员之一。
“一厘米”纵深扎根 加强职业荣誉感
“工作一旦开始,哪里还分性别,女城管队员也是防疫主力军的一员。”2020 年春节期间,张明明主动提前结束假期,从老家阜南县驱车200多公里赶回合肥,投身抗击疫情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每日更新人员到岗信息及上岗前身体状况摸排情况,采购口罩、消毒液等防控应急物资送到队员们的手中,同时印发疫情防控宣传页,加强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张明明说。
据包河区城管执法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张彤宇介绍,张明明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凡事亲力亲为冲在最前面,在每一个细节上她都倾尽全力,用娇小的身躯筑牢抗疫工作的后方堡垒。
在负责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信息核查统计上报、资料档案整理等工作时,张明明总是耐着性子仔细核对,一刻也不敢松懈,无论信息再多、内容再繁琐,她始终保持零差错,为疫情防控工作把握好基础信息“站岗放哨”。
今年春节期间,张明明不仅响应号召,留在合肥就地过年,还一直坚守工作岗位。“除了市容秩序维护管理的常态化工作,疫情防控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辖区店铺体温测量、口罩佩戴、消杀记录、一米线距离等防疫措施有没有落实到位,都需要我们的严格检查、反复督促。”
工作中,张明明以身作则,总是冲在执法最前沿,以实际行动为同事做好榜样;业务上,她常和同事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不断增强队室凝聚力,为更好地开展执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夏梦 通讯员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