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又至清明,不一样的心情。中国人特别重视清明,尽管各地风俗有异,然礼敬祖先、亲近自然是其两大内核,时令与人文兼居,让清明节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家乡在江淮,一方水土,一方风俗。老家话扫墓为“上坟”,有清明上坟,上在前(节前);冬至上坟,上到年(除夕)的习俗。清明前夕,无论身处何方,多归途家乡缅怀先辈、踏青赏春。儿时在乡下,修缮祖坟,供奉祭品,插柳庇荫,烧纸送“钱”,燃放鞭炮,大人小孩三磕首,祈求祖先保佑在世的子孙平安,这些流程皆是必需,不可缺少。其中虽带有迷信成分,然仪式感特别的浓烈,庄重而肃穆。
传统农耕时代,日子艰苦,文化缺乏,迷信与落后的祭祀方式固然与科学文明相悖,然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不忘过去,敬重祖先,承继家风文化,祈愿世人平安的朴素愿望。
清明时节,正逢仲春。或细雨霏霏,草木滴翠,油菜花黄,桃红梨白,槐花飘香;天气越过寒冷,雨中撑一把桐油纸伞,置身户外,空气清新,春雨甘甜,亦是怡人的好时光。或春光明媚,春色烂漫,花繁叶茂,蝶舞蜂飞,那是绝好不过的,孩子们可以在广袤的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挖鸡冠,拔茅针,捉迷藏,打野战,时光嘀嗒飞逝。当然最开心的是放风筝,捉鱼蟹了。几根篾条,一卷麻线,差的旧报纸,好的粗宣纸,能把孩童对天空的想像无限地放大。常见的是三角翼形,拖着两根长长的尾巴,涂上水彩,顿时不单一且好看飘逸,翱翔在湛蓝的天空上,人跟着奔跑呼喊着带劲。
家乡前畈后山,溪水潺潺,清澈如镜,鱼儿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沐浴春阳。卷裤腿打赤脚,掀开鹅卵石,见一两只石蟹四处疾爬,连忙拔脚乱踩,大拇指与手指弯曲成钳子状,瞅准猛掐住蟹壳两边,胜利果实到手,乐得我们欣喜若狂,呼天喊地。抓蟹,重在逮的乐趣,释放春天的心情,更习得了不少关于大自然的知识,从小锻炼了自理自立的能力。
清明即至,如今扫墓祭祖方式多样文明,内涵更文化。既可网上遥祭,也可亲身前往凭吊,供奉花篮或鲜花,还可顺带游山逛水,踏青放飞心情,一举多得。一句概之,祭祖是不忘过去,踏青是愉悦心情,两者皆内含着祈愿未来日子更加美好的民族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