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雨微微的清晨,潜山市痘姆陶省级非遗传承人涂胜友,开启了他制陶土坯的忙碌一天。一条木棍,一把刮刀,坐在转盘前的他神态极为庄重。他用手捧了水将转盘润湿以后,放上已经和好的黄泥巴。借助腿部的力量,转悠起转盘,手指翻飞间,不过5分钟,一个小巧玲珑的陶瓶已然成型。
今年 61 岁的涂胜友从 1980 年便与陶瓷结缘,那时痘姆陶瓷很风光。鼎盛时期,痘姆陶瓷厂有三个厂子,每个厂有60 多名员工。如今被松枝掩映的长形建筑“龙窑”正是鼎盛时期的见证。这座建于 1972 年“龙窑”,近百米长,上千度的高温不仅烧制成陶,还留下了松木香。
痘姆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采泥、练泥、制坯、施釉、烧制等步骤,其中烧制环节最为艰难,一件陶器,从泥到成品,需要 72 小时紧火与慢火交替进行,“没有温度表,全凭肉眼感觉”。从一开始的练泥、制坯,到后来的美工、施釉,涂胜友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技艺,终于成为制陶的行家里手。现在,他常去的“陶宝馆”,馆里碳坛、火炉、炭炉、茶叶罐等近百种产品。这个“陶宝馆”,是涂胜友与痘姆古陶市级非遗传承人程柏全一起设计建成的。在一次观看薛家岗遗址文物展览时,程柏全惊叹于精妙绝伦的“陶球”和“十三刀”的制作工艺,由此与痘姆陶结缘。他来到痘姆陶窑厂,才发现这项工艺即将面临后继无人。传统手工制陶工艺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挑战,很多身怀绝技的制陶艺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从事他业。
“窑火不能灭!”程柏全与涂胜友一拍即合,对窑厂进行改制。
他们潜心记录古陶文图影像资料、建非遗网站,并免费开放展示馆,开展陶艺体验,实施研、学、游等项目,试图将痘姆古陶技艺按照“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程柏全和涂胜友的努力下,古陶艺人巧妙运用省级“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和市级“痘姆龙窑柴烧技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开发出了数百款旅游工艺品。随着痘姆古陶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特色活动相继举办,痘姆古陶非遗文化快速走进了大众视野,德国、印度等地游客慕名来访,拾级而上的痘姆古陶从此有了“国际范儿”。而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潜山的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成功入选。如今,去痘姆古陶“玩泥巴”的研学体验游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眼球,痘姆乡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及艺术家们热捧的旅行目的地,累计游客超过30万人次。
泥本无形,可有了文化大繁荣的艺术之春,涂胜友才会在坚守和热爱的道路上让泥韵留香。
(聂玲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