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青弋江畔的西河古镇,有一位斫琴人翟光宝,不仅通晓意蕴千年的古琴音律,更是芜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弋農古琴”的传承人。30多年来,凭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匠心,翟光宝在一刨一凿中,传承千年古音,斫制出一张张清丽古雅的古琴。
翟光宝的“弋農古琴”琴馆位于西河古镇的老街之上,琴馆的墙上挂着各式外观简洁、线条流畅的古琴,营造出古朴素雅的氛围。琴馆隔壁是翟光宝的工作室,他正小心翼翼地用凿子在一块一米多长的木板上用力而又细致地凿动着。随着凹槽的逐渐显现,琴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
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六七张尚未完工的古琴。“这些古琴都是去年疫情期间制作的,还没来得及上漆。”翟光宝放下手中的工具对笔者说,“弋農古琴”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说起自己与古琴结缘的经历,翟光宝说,还在上初中时,他跟着父亲沿青弋江而上到泾县桃花潭祭祖,顺道拜访了爷爷的一个老友,这位老人不但会斫琴更会弹琴,当场就抚了一曲《阳关三叠》,那超凡脱俗的“天籁之音”从此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从那以后,他一有机会就去拜访,有不懂的就虚心请教。从当年的研学制琴到如今已有 30 多年,翟光宝通过自己精湛娴熟的手工技巧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古琴斫制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一张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斫琴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选材、造型、槽腹、刮灰、打磨、上漆、试音上弦等一百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从选材到制成成品耗时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在翟光宝看来,斫琴不仅凭的是手艺,考验的更是耐心与定力,所谓“琴材无罪 斫心有责”,斫琴其实就是斫心。“一张音色清丽古雅的琴,在任何细节上都不得马虎。斫琴的每道工序都与古琴的音色息息相关,要用严格的标准去把握每个制琴环节,这样做出来的古琴不仅音色动人,且能经久保存。”
匠心与手艺铸就的,不仅是古琴更是传承。“30多年来,我先后斫制了两三百张琴,去年疫情期间,基本都在家制琴。”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翟光宝也希望能将古琴斫制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儿子跟在后面学了两三年,平时业余时间他也会帮忙斫琴。”翟光宝说,传承斫琴这门手艺,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坚守。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古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乐器。翟光宝希望能用自己的这一份坚守,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古琴认识古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并将这种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季鲲 梅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