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07-2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三型”团队悟初心江淮运河践使命

    摘要:“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这条运河在江淮大地上呼之欲出,作为建设者,我们的初心未改过,也将镌刻在岁月的年轮上。同时,我们的使命与征程却未有穷期!”这是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合肥建管处王同如处长的肺腑之言,今年获

  • 筑梦引江济淮打造优良工程

    摘要:在秀美的江淮大地,在旖旎的庐州侧畔,有一群人播种岁月、开山引流,用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理想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的无私和担当!他们就是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人。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梦引江济淮打造优良工程

——记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J006-1标段项目部

   期次:第7642期   





在秀美的江淮大地,在旖旎的庐州侧畔,有一群人播种岁月、开山引流,用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理想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的无私和担当!他们就是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人。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 500 强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特级企业,是一家具备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工程承包与运营管理能力的央企建筑集团,是国家水利水电建设骨干企业、水电系统开拓国际工程市场的先行者。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 J006-1 标段由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为打造精品工程,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组建优秀管理团队,迎难而上,率先垂范,真抓实干,努力取得施工生产好成绩。”该项目经理聂金龙如是说。

在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设中,在迈向新时代建筑行业桂冠的航程中,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人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用精干的队伍、精细的管理、精湛的技艺、精彩的业绩,上下求索、齐心拼搏,追求卓越、拥抱辉煌。

严把进度质量 努力创新创优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沟通段 J006-1 标段项目部先后荣获建管处“进度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授予的“2020年度进度考核优秀项目部”等荣誉称号。

为确保实现进度目标,项目部合理组织、科学管理,持续强化施工生产管控,紧抓关键线路,编制进度计划,倒排工期,集聚资源,不畏艰难,协调各方积极推动征地、征迁,克服交叉作业影响。抓住晴好天气,优化资源配置、多开作业面,采取夜间施工、分班作业等赶工措施提高施工强度,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有效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及汛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影响,项目部坚持一手抓防疫有力有序,一手促生产又稳又实,全体职工坚持“ 目 标 不 变、任 务 不减、标准不降”,千方百计夺回疫情、防汛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疫情防控、防洪度汛和生产经营“三战三赢”。

为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优良,项目部按照“规范过程管理、均衡高效优质、追求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成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制定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高效运行。全面实行“首件认可制”,形成施工样板、质量标杆,做到“先样板引路、认可后推广”,先后完成了水泥改性土换填、河渠边坡衬砌等 5 项首件工程的实施,为工程优质高效、全面快速施工奠定了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开展交底、培训工作,严格落实“三检制”和过程质量巡查制度,对各部位、各工序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控制;定期召开质量会议分析各阶段质量控制难点、重点;实施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奖惩制,奖优罚劣、奖惩分明。

同时,项目部根据施工进度及工程特点,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目前已申请“可替代砂石料的新型反滤结构”“多功能渠道边坡基层整平及开槽机”“土壤破碎筛分机”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科技创新,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在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的 2020 年度“十大质量亮点”评选活动中,项目部“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技术获得了“十大质量亮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引江济淮 J006-1 标项目先后多次获得建管处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2020年度第二季度引江济淮工程质量考核第一名、2020 年度引江济淮工程年度质量管理考核第二名等荣誉。

注重施工安全 建设绿色工地

项目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在工程实施中,定期开展日常巡查、专项安全检查、综合安全检查等各类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督促整改,隐患整改率 100%,有效遏制了安全隐患蔓延;成立危险源辨识评价小组,依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期辨识出重大危险源,建立重要危险源清单和台账,每日巡查、监控,实施危险源动态管理;制定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适时开展安全应急救援培训、演练。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项目部积极响应号召和部署,坚持防疫复工两手抓、两不误,各级应对体系、相关应急预案和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形成并高效推进,阵脚不乱、应对有度,认真答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这张“答卷”。将防汛工作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成立了防洪度汛领导小组,召开防汛部署会议,组织防汛演练,落实防汛值班制度,在汛情易发点设置值班房和视频监控,实时监控汛情。面对 2020 年夏季屡创历史极值的大汛,项目部及时调集施工机械设备,配备防汛救援物资,组建起应急救援队伍并被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中心应急储备队伍,在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备案,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并受到好评。

作为央企,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深知肩负的重要职责,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树立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长江大保护理念,为做好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诸多努力。项目部在驻地、拌和站等部位设置环境监测仪,对噪音、粉尘进行动态监测,配备8台洒水车,对施工区域循环洒水降尘;项目营地设置化粪池及隔油池,安装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拌合站设置三级沉淀池,沉淀后的清水循环利用。项目部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制定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办法,加强用电用水、办公用品管理,加强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等。采取密目网苫盖、播撒草籽、设置沉淀池等措施加强现场环水保护管理,目前已累计完成密目网覆盖 50 余万平方米,截水沟开挖 30 余千米,土堤拦挡 8000 余米,撒播草籽3万余平方米,全面建设安全文明绿色工地。

推行科技工地 打造示范项目

引江济淮工程 J006-1 标项目是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信息化示范项目”。

为了提质增效,项目部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以信息化思维为导向,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项目部部署实施了包括 PowerPMS 系统、无人机技术应用、BIM技术、现场在线管理系统、智慧工地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应用项目。

J006-1 标河渠设有三处弃渣场,施工战线长、范围广,土方工程中间结算工作量大,现场管理难度高,为此,项目部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进行地形测量,通过模型比对快速进行土方开挖工程量计算,便于快速、准确了解土方开挖进展和办理土方开挖中间过程计量、结算。针对深基坑开挖、防护及满堂支撑体系搭设等超危工程,项目部搭建了结构物、深基坑、满堂架搭设等 BIM 模型,采用BIM+VR 虚拟现实技术探索安全培训新模式,在虚拟环境下营造一个逼真的施工现场,以三维动态的形式全真模拟出施工场景和险情,实现体验者在虚拟空间的动态漫游和互动,提高了安全交底效果。为提升线性工程质量管理效率,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项目部署了“智慧工地”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研究和全面实施,实现模型数据和业务信息的协同和共享,提升了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管理闭环水平,促进了项目提质增效、管理提升。

“借助技术手段,引江济淮 J006-1 标段项目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地、智慧工地、未来工地!”谈及工程的技术亮点项目副经理潘玉健自信满满。

注重党建领航 凝聚发展力量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支部。”项目部成立了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引江济淮项目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将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项目各项工作快速推进的磅礴动力。

项目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纠治“四风”,在建设引江济淮工程中,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项目党支部一是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持续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教育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创建标杆党支部。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组织主题党日、国庆升国旗等活动;组建青年突击队,激发青年才俊干事创业的豪情。三是开展党员积分制管理,切实增强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针对性。在 2020 年抗击新冠疫情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期间,项目部全体党员勇担使命,冲在一线,带领广大职工携手并肩抢复工、保生产,切实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项目党支部着力强化集体荣誉感和职工归属感,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构建和谐、文明项目,将项目营地打造成了温馨舒适的“职工之家”;“匠心独运”建设“徽”派驻地,“因地制宜”打造“红”色场所,建设篮球场、健身房、阅读室等,切实改善职工生活环境,让职工在项目上工作、生活都能安心、顺心,从而真正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项目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项目全体参建职工勇立潮头唱大风,日夜兼程、快马扬鞭、砥砺前行,用创业、创新、创造,去谱写新时代建设者的激昂奋进之歌!

梦在前方、道在脚下,在引江济淮的大江大河之上,必将镌刻着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人的不朽丰碑!(潘玉健 舒富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