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报道,近日,蚌埠市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旨在拓展不同区域、企业、行业创新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多年来,蚌埠市总工会一直高度重视抓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全市已建成的7家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61家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等功能,有效带动了本单位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和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的主阵地,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重点是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各行业关联度越来越大,竞争的同时也需要合作。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跨界联盟,利用联盟的人才、技术、创新思维等优势,为工匠人才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可让企业在碰到难题时,相互协作,共同攻关,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促进企业在互通互融中加快发展。
蚌埠市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收集企业生产一线的难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和管理创新等活动,实现供需对接,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集约化发展。有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跨界联盟这一大平台,思想更容易碰撞出“火花”,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大家拧成一股绳,合为一股力,对生产一线的难题联合攻关,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推动企事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共同繁荣,抱团发展。
想做好自己专业,除了在自己专业上下功夫外,更要做好本专业各方的接口,那就是创新工作室面对问题不能只看到本专业,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局的角度把握“跨界”思考。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创新工作室成员跨企业、跨行业交流互动,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跨界联盟”给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员有更大的发挥舞台,可以充分释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应,发挥创新工作室在跨界创新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发挥创新工作室团队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围绕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等问题开展创新和攻关活动。同时,可以让工作室在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把工作室打造成为员工学习交流的讲堂和培养先进的平台,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队伍的“方向标”。因此,希望更多的地方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跨界联盟,由原先的“单打独斗”变“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