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王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手握200多项创新成果的工作室。
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雁是王开库。王开库是一名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是挑战特高压的电力建设者,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别看他年龄不大,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立、运作和发挥作用上,他已经带领他的团队摸爬滚打了8个春秋。
2013 年开始,为充分发挥劳模正向引领作用,公司逐渐从单一的“师带徒”、单个队伍的“传、帮、带”向团队传承转变。王开库先后牵头创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专家创新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并于2016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王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王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整体运作顺畅,初显成效。
几年中,该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孵化理念,从带着干、领着干,到帮着干、撑着干,最后到放手成员自己干,几经转变,日趋完善。在抓好工作室成果立项、跟踪、推进的同时,聚焦人才梯队衔接,让年轻人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做有目标。
组建攻关小组,针对实际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有效分析、解决难题,培养了一批具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打造了一支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力的技术能手队伍。
2017 年,王开库带领团队奋战在±1100 千伏古泉换流站施工现场,面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没有经验可循,但他们没有气馁,依靠团队力量,鼓励成员创新、汲取成员智慧,一步一步摸索,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在工作中,他们首次实现了控制保护室的“无尘化”安装,在原有阀厅安装“六级防尘”的基础上又设计出了升降车“雷达防碰撞”系统、研制并投入使用了“一体化环境监测仪”等,并与古泉换流站“智慧工地”进行互联,通过这些创新手段让工程建设管理更加的精细可控,保证了古泉换流站高质量投运。2021年9月11日,古泉换流站输送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同时,他们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1100千伏换流站设备安装、调试的施工验收标准。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创新实践和经验积淀,工作室已形成了“团队联动,打造立体化创新队伍;知识分享,培育复合型工匠人才;有为有位,完善多元化职业通道”的人才集聚策略以及“党员带头,班组专攻,团队集成”的协同攻关机制和协同创新流程,在公司内部加快形成人人敢创新、人人会创新、人人善创新的良好局面。
工作室有多位选手在参加省总工会组织的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一人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三人获安徽省金牌职工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创立了 20 余项行业工法、50 余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了 200 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参与编制的 60 余项培训教材和施工规范、标准在各级平台上发布。
除了上述成果,工作室还逐步成为“皖电制造工厂智慧中心”“劳模、劳动、工匠精神传承基地”“新员工培训基地”“老员工技能鉴定基地”
“国网建设学院线下培训基地”等五个品牌文化阵地。
目前,王开库正在北京±500 千伏延庆换流站 2021 年首检项目上忙碌着。谈到工作室下一步的发展,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工作室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引领,组织和带动工作室全体成员持续奋斗,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何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