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绵延高耸的雪山、原始冰川终年不化,还有那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这是我们印象中美丽的西藏。
今年9月开学之初,蓝天白云下,雪域高原上的山南中学,干净整洁的校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来自黄山市黄山区耿城中心学校的中学一级教师高申满,刚刚在家乡度过暑假,就来到山南市完全中学的课堂上,带着藏族学生们朗读课文。
1993年8月,23岁的小伙子高申满满怀激动的心情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分配在黄山区新华中学。那是一所交通偏远离家很远的乡镇中学。近30年来,高申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中。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2019年8月,在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高申满作出了援藏支教的选择。带着支教边疆的梦想,来到离家数千里之遥的西藏。他被安排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完全中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支教。
西藏山南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 米左右。这里雪山冰川相连,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 10 多座。高海拔的地势造就了特有的寒冷、干燥、缺氧的自然环境。
刚来学校时,高申满要克服缺氧带来的不适。因为氧气含量每天都在变化,不能长时间运动,也不能长时间用脑,他经常感觉头晕乏力,而且失眠。有时反应历害了,不得不到学校的医务室吸氧,以保证身体的正常需要。山南的气温也很独特,阳光下会灼伤人的皮肤,到了室内温度又很低,每天都得小心翼翼,防止感冒,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生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雪域高原,地广人稀。山南市完全中学周边配套的生活设施也相对落后。孩子们基本上都住校,周六都没得休息。高申满教初一语文,每周14个课时。在内地,每周14课时是一个教师的正常工作量。可在这高海拔地区,长时间用脑会缺氧。
他先后受聘为三个班级的汉语文教师。藏族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薄弱,高申满总结出了“教学内容浅一点、课堂容量少一点、授课材料实一点、课堂活动多一点、课堂氛围活一点、练习定位准一点、师生距离近一点、言语语速慢一点”八个“一点”的独特教学方式。降低难度,分析学情,放慢语速。他每次都是提前十分钟上课堂,课堂上,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调动和培养学生爱听、爱学、爱动脑的学习兴趣。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在课外活动时间,他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表扬和鼓励引导孩子,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他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了学校师生的认可。时间流淌中,他静静地陪伴着西藏山南的孩子们成长。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他带的班级在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位居前列。
学校里,高申满勇于挑担子,发挥引领作用,经常向学校主管提些意见建议,帮助当地的青年教师成长。组织援藏教师开展“牵手格桑花”项目,利用周末时间帮扶教学。先后到市内开授公开课教学,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他主动申请志愿者,在假期中承担起疫情防护的职责。
默默努力,辛勤耕耘,他在生活中力行,在阅读中求知,在工作中坚守。得到了孩子们的爱戴,同事们的认可。今年,他获评黄山市“五一劳动奖章”。
他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发些感言激励自己。
“援藏支教,远离亲人,奔赴雪山,高寒缺氧,无畏困难;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薪火相传,立德树人,无悔心安。”
“每每看到学生的进步、家长的笑容、收获的成就,援藏无怨无悔……”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援藏支教,为雪域高原的孩子点燃希望之火,平凡的岁月也可以让人生熠熠生辉。
(王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