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卖包子的一名90后青年,竟然会在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红人。”日前,河南郑州的一家包子店火遍网络,吸引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全国各地媒体和网友们的目光。当地一名食客买几个包子,竟支付了14万多元,一个多月过去却浑然不知,诚信的店老板发现后急寻顾客并完璧归赵,获网友点赞。这位包子店老板就是来自著名的“面点师之乡”——怀宁县江镇镇上丰村的何刘竹。为此,他荣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像何刘竹这样在外地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怀宁农民工就有 1000 余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怀宁县“诚信农民工”品牌的含金量,而且使得该县劳务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怀宁县人社局局长程志平介绍说,劳动力市场品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根本在于培训。该县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达到了 20 万,县里为了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市场择业能力,坚持在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来进行经营,提出了打造“诚信农民工”的品牌。首先,让农民工都有一技之长。县里实施了“阳光培训”工程,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依托县劳动就业中心、职业中专、党员培训基地等,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建筑、服装、面食加工等多个专业的技能培训,促其由“体力型劳务”向“技能型劳务”转变。其次,让农民工都是形象大使。在每年劳务人员外出集中时段,该县组织农业、教育、司法等部门,对外出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生活常识、自我保护、诚实劳动等教育培训,并通过开展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活动,使外出务工人员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再次,让农民工都无后顾之忧。该县加强与用工单位的协调,对务工人员因医疗、工伤等发生劳务纠纷的,及时与驻外办事处取得联系并予以解决;乡镇、村有关人员深入外出务工人员家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活动,以助耕、助医等帮扶举措,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走得放心,干得安心。
眼下,“诚信农民工”已经成为该县劳务经济的金字招牌。“只要是安徽怀宁来的农民工,来一个我们要一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一些用工单位的老板如是说。而从输出的地域看,该县的农民工已由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城市逐步扩展到新疆、青海、陕西等西部地区,有的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在新加坡、缅甸、泰国打起了“洋工”。
(钱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