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3-2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援意中国抗疫医疗专家援意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深入开展工作

    摘要:3月21日,在意大利帕维亚,援意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与意大利帕维亚医院医生交流。3月20日和21日,援意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由帕多瓦转场至帕维亚,帮助当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 “有活干,这心才回到肚子里了”

    摘要:新华社合肥3月22日电“有活干,这心才回到肚子里。”21日一大早,坐上去工地的面包车,李强看向窗外,看到了春天。他是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年后第一批对接上岗的临工之一,此时正前往巢湖某

  • 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胡璐)3月22日是2020年世界水日。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3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开辟了电话、网络、微信“三位一体”、面向社会的水利强监督新渠道。据水利部有关负

  • “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越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越要高度重视培育壮大新动能。近期,中央和相关部门、地方有关恢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频繁出现,引起广泛关注。数字化时代,“新基

  • 江苏:首发湖北返岗复工专车抵达昆山

    摘要:3月22日,来自湖北麻城的务工人员乘坐“点对点”返岗复工专车抵达苏州昆山。当日,跨越约700公里,历经约13个小时,载有216名湖北麻城务工人员的大巴车队抵达江苏苏州昆山市。这是江苏发出的首趟赴湖北低

  • 国家卫健委联合湖北开展疫情防控“疾控大培训”

    摘要:新华社武汉3月22日电(记者陆华东廖君)让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22日,国家卫健委联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开展湖北省疫情防控“疾控大培训”,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据介绍,本次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复工复产进行时农资供应有保障

    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陈聪于文静)记者从22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采取多种举措保障农资供应、确保农民能种上地。目前是春耕备耕关键期,少不了农药、种子、化肥

  • 中国为世界抗疫带来信心和希望

    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对此,国际社会认为,这给其他国家战胜疫情带来信心和希望。疫情防控卓有成效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活干,这心才回到肚子里了”

——合肥临工集散中心就业观察

   期次:第7316期   作者:□新华社记者 陈诺 周畅 吴慧珺

新华社合肥 3 月 22 日电 “有活干,这心才回到肚子里。”21 日一大早,坐上去工地的面包车,李强看向窗外,看到了春天。

他是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年后第一批对接上岗的临工之一,此时正前往巢湖某项目工地从事保温隔热工作。3月13日首批用工对接至今,该集散中心已有近600名临工踏上“复工之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临工是城市的“报春鸟”,反映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热度,此次也受疫情影响最大。原本农历正月十五以后就会活跃起来的临工市场今年一度很冷清。“往年此时每天早上 5 点有 1200 多名临工在这里集散,今年到目前为止临工才回来一半左右。”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凡告诉记者。

李强说,一家老小指望着临工生计,他每天天不亮就在集散中心等工作。这里的工作人员

也忙着张罗。集散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吴国军告诉记者,他们 2 月 3 日开门,处理最多的就是临工的咨询电话,都在问复工时间。

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吴国军和同事们加班梳理出经常联系的 200 多家企业及用工信息,给老板挨个打电话,了解复工情况以及需要的员工数量,同时拓宽联系渠道,

“除了工地,保姆、保洁、物流等短期工企业,我们也都试着对接。”

城市逐渐“苏醒”,越来越多的“报春鸟”迎着朝阳起飞。2 月 20 日,年后第一个招工信息贴上了集散中心的布告栏,不久之后,合肥重点民生项目、一般民生项目乃至各行各业开始复工。3 月 13 日开始,集散中心以“临工共享”的模式,对接 5 家用工单位,点对点、一站式接临工上班。

记者在现场看到,合肥市南二环路旁原本开放式的临工集散中心外围用彩钢板进行圈围

封闭,仅保留一个进出口,并设有防疫服务站,临工正在逐一测温登记,年后初次复工的临工还需要签署健康承诺书,领取出入证,累计7天体温正常后,中心会为其出具安全防疫证明,助他们安心上岗。

一周以来,吴国军发现,集散中心来往送工的车辆逐渐多了,打电话找临工的企业多了,“我们对接的企业90%以上已经复工,招工能力正在迅速恢复。”

受疫情影响,不少临工也慢慢转变了就业想法。

“每天等活干,干一天算一天,总归不踏实。”53岁的油漆工费为文刚刚与一家安装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有望成为一名长期工,

“这家公司包吃包住,我们还能省掉一笔房租开销。”

宋凡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结合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开展更多常态化的技能提升、岗前培训等活动,

“让‘报春鸟’飞得更顺、飞得更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