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合肥轨道交通 5 号线 5B 标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中煤三建市政公司施工队伍坚守在工地上,轰轰烈烈开展劳动竞赛,全力冲刺主体工程全面封顶的目标。
谋篇布局“调色板”
对于市政地铁项目而言,前期的“谋篇布局”至关重要。2018 年 12 月,吹响“集结号”进点后,项目部才认识到,想要在合肥市中心主干道蒙城路上施工一个长 274.5 米、标准段宽 22 米、深 34.8 米,合肥轨道开建以来最深、技术难度最大的地下四层车站,谈何容易?
面对难题,项目部党支部统一思想,经过连续的形势与任务分析,迅速成立起一个又一个技术攻关青年小组,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并在过程中总结凝练出了一套“OLC工作法”,即面对难题先分别确定一个总的目标“O”,梳理出保证目标完成的任务清单“L”,过程中加强督办确保按时保质闭合做好“C”。
缺乏市中心交通导改的经验,导改攻关小组就采取最原始的办法,分时段、人工采集各类天气下的车流量数据,小组每日累计步行超过 10 万步,方案一遍遍地敲定,又一遍遍地推翻,最终拿出了较为科学的导改线路。经过多方论证后,2019年5月,历时仅6个月,项目部便拿到了市政府导改批文,完成之前弃标单位一年半未完成的交通导改任务。随后,项目部“趁热打铁”,用 3 个月的时间快速完成了供电、燃气、供水等各类管线一期迁改任务,为全面推进车站施工打开了局面。
屡创纪录“大写意”
2019 年 9 月 16 日,项目北一环路站地下围护结构正式开工,项目团队开始迎接新的挑战。这是合肥市首次在围护结构中使用双轮铣槽机设备、首次采用套铣接头地下连续墙工艺、首次在地连墙中采用玻璃纤维筋新材料。
车站水系与南淝河连接,地质条件从上至下经历粉细砂层、强风化、中风化泥质砂岩,开槽作业槽壁极易塌孔。合肥地铁开建以来最大最重的墙体钢筋笼,长39米、厚1.2米、重45吨,必须以完美的垂直度整体吊放入开好的槽内,技术含量十分高。面对紧张的工期,项目部确定了成槽机抓土工序,在铣槽前采用旋挖钻提前引孔,缩短铣槽时间。同时铣槽中加强超声波测壁监测以确保垂直度,加强吊装作业和笼体制作安全和技术监管。
历时140 天,140 幅地下连续墙,平均1天浇筑1幅,这创造了合肥轨道交通同类地质条件下,采用成槽机和双轮铣槽机设备施工地连墙成槽、完成浇筑的最快纪录。
2021 年 5 月 8 日,车站首段基底顺利通过验收,最深 34.8 米,相当于向下 12 层楼的深度,刷新了合肥轨道交通最深纪录。2021年12月27日,历时有效出土 153 天,完成了合肥“最难挖”车站土石方工程。目前,车站工程已经全面打开局面。
在进度连续创造纪录的同时,项目部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下连续墙抓铣成槽施工法》获评国家煤炭行业部级工法,《深基坑自动化监测技术》通过省科技进步奖评选,另有 7 项发明专利、3项BIM成果奖项。
精雕细琢“工笔画”
2021 年 3 月 18 日,项目部三孝口站至阜南路站盾构区间“H1”号盾构机正式始发,拉开了区间隧道施工的帷幕。
地表建筑密集,且老旧建筑物较多,需要侧穿省博物馆老馆和城隍庙。地下裂隙水极为丰富、岩层地质条件频繁多变,施工的阜南路至北一环盾构区间需要正下穿越南淝河和蒙城路桥,允许沉降偏差值上限仅有 2 毫米,重达几百吨的盾构机如何能精心雕琢出一个细致的工程?
项目部针对性地编制了多个方案,组织成立QC 管理小组,认真进行论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在推进中,党员干部 24 小时跟班,密切关注推进参数,及时调整推进姿态,加大各类监测力度,确保隧道顺利穿越博物馆和城隍庙、寿春路下穿等风险源。
2021 年 10 月 1 日,三阜区间左线顺利贯通。2021 年 11 月 12 日,阜北区间左线始发。2021 年 12月 29 日,三阜区间右线顺利贯通。2022 年 1 月 25日,阜北区间右线在阜南路站空推过站后顺利始发,整个盾构机过站具备始发条件仅历时16天,创造了合肥轨道盾构机空推过站的纪录。连续的关键节点先后顺利实现,凝聚着全体参建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经磨难而百折不挠,历艰险而矢志不渝。在快速建设“轨道上的合肥”征程中,这支从“大巷深井”走出来的“地铁尖兵”秉承着中煤三建人拼搏实干的精神,用担当擦亮奋斗底色,将在南淝河畔绘就出一幅精彩的华章。
(徐珊 刘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