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 月 24 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去年 12 月 22 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要求“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厘清了思路。2 个月来,各成员单位、各片区及联动创新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合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开门红”。
近期,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和各成员单位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自贸试验区新一批建设成果。主要包括:一批总部类、研发类项目加速落户;“无感通关”“外发加工”“集团保税”等创新举措率先实施;跨境电商领域多项试点落地见效;长江中下游首座岸基式LNG(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完成首船加注;量子产业开放领域多项举措创新推出;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等 5 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法治服务保障若干措施》出台;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组织签约服务安徽自贸试验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联动创新区建设全面启动。
按照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我省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建立了信息发布、评估推广、重大项目推进三项机制。其中,在评估推广机制方面,开展了首批 44 项省级改革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遴选上报了一批国家级的改革试点经验;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方面,编制面向市场主体的50个政策案例,围绕集成电路、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等10个重点产业,梳理 160 余条产业链开放创新的政策诉求,逐条将其转化为开放举措,以精准的制度供给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聚焦“自由便利”“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在“自由便利”方面,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等方面推出首创性试点,率先开展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推动海关跨区域监管一体化;率先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国有新型研发机构改革、长三角研发创新平台协同共建模式等。在“项目建设”方面,2021 年自贸试验区签约入驻项目 795个、协议引资额 3195 亿元,大众安徽新能源生产基地、蔚来中国总部、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奇瑞未来工厂等项目投资规模超百亿元;今年 1 月,签约入驻亿元以上项目26个、协议引资额168.6亿元。
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我省盯紧外资、外贸、市场主体、经济总量四个关键指标。2021 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 1540.7 亿元、占全省的 22.3%,实际使用外资(FDI)8.7 亿美元、占全省的 47.4%,新增注册企业1.3万家,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2.5个百分点。2022年1月,新增注册企业1042家。
记者了解到,2022年,我省将加速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落地,到建设两周年改革试点任务完成(有可检验的成果、有市场主体运用)80%以上。同时,我省将盯紧利用外资、进出口、市场主体、经济总量四个关键指标,对标 CPTPP 等国际经贸规则,在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争取国家赋权,抢抓RCEP等机遇扩大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规模,实现 GDP、利用外资、进出口增幅全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家。
我省还将在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推出 80 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争取形成一批首创性、全国性试点经验。同时制定完善三个片区 10 个重点产业改革创新诉求清单,开展产业链集成创新,并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推动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
(本报记者 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