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黄,粽子香,又是一年端午到。前些日子,我读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不禁勾起儿时家乡过端午的回忆。除了包粽子、插艾草、洒雄黄这些习俗之外,徽州人对大蒜情有独钟。
徽州人很早就有吃大蒜的习俗。因为徽州山区天气湿热,端午前后正是各类疾病多发期。而吃大蒜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清除湿热,让孩子远离感冒、拉肚子等疾病。
徽州人一般是中秋过后种大蒜,端午期间挖大蒜。端午节这一天,徽州人挑一些好的大蒜大家一起吃,期望一家人一年远离疾病、身体健康。
徽州人吃大蒜很有讲究。大蒜不仅可以腌制,也可用来做佐料。小时候,端午节早上除了吃粽子外,家里人还会送上一碗热腾腾的清水煮大蒜。这些大蒜从地里挖出来,用清水洗干净,不用剥皮,直接放锅里煮熟吃(不能煮太烂),入口酥滑。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算是上好的零食了。
除了煮着吃,最有味的吃法要算吃“大蒜泥”了。就是将大蒜剥好、切碎,用少许辣酱搅拌均匀,在锅里稍微蒸一下,然后再用放少许腊肉油搅拌一下,一道香美可口的下饭菜就成了。
然而小孩子最喜欢的吃法,就是“煨”着吃。记得小时候,经过半天的玩耍,家里饭还没烧好,我们早就饿了。
这时候小孩子就会一边围在炉灶前等吃饭,一边放几个大蒜在柴火灶的灰里煨熟。往往是大蒜煨到半熟的时候,香气就满屋飘,嘴馋的我们等不及了,拿起来就吃。
那时,我们家乡还时兴“挂大蒜络子”。端午节前,心灵手巧的女孩子用丝线织成缨络,挑选一个大而圆的独子大蒜,装进去,挂在胸前,可起到驱蚊蝇作用。
据老人讲,以前徽州女人比较内敛,已婚的女子把“大蒜络子”送给自己的丈夫,未婚的女孩把“大蒜络子”送给心仪的男孩,表达爱慕之情。端午节还是一个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节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