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封信,更是一泓清冽的甘泉,带着殷殷的深情,滋润了徐淙祥的心田,让今年 69 岁的老徐倍受鼓舞,浑身充满了和其年龄不相称的激情和活力,以至于见人就兴高采烈地说起他的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习总书记会回信,二是没想到习总书记那么重视我们种粮大户和农业生产。”6 月 29 日下午,笔者在位于太和县旧县镇的淙祥农业科技大楼,见到了正和孙子徐旭东整理麦穗样本的徐淙祥。提起习近平总书记给他的回信,老徐开门见山,由衷发出如此感慨。
说起徐淙祥和习近平总书记书信往来的缘由,最早可以追溯到 11 年前。2011 年 4 月 8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深入徐淙祥小麦高产示范田调研,看到长势喜人的绿油油麦苗和老徐编印的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手册,听到老徐种的小麦亩产量最高超过 700 公斤时,十分高兴地称赞“老徐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肯定,给徐淙祥注入了不竭的前行力量,这个名震皖北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佳农民”,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和奋进的姿态,投入到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攻关试验中。几年来共有二十多种农业新技术创造发明,其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的小麦、大豆、玉米综合种植示范田,多次刷新全省单产纪录,被誉为安徽省“麦王”和玉米、大豆状元,其中多项新技术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业专家机构审定后,在全省和黄淮地区推广应用,产生极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21 年 4 月 8 日,在习近平同志到太和调研十周年之际,老徐发起组织了一个小型纪念活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等在淙祥农业科技楼举行座谈。会上散发了他自己编写的《小麦、大豆、玉米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书籍。当时就有专家建议老徐应该寻找机会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一下近几年取得的成绩。这触发了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念头,他由此开始酝酿信件的书写内容。而随着中央惠农政策和全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的“两强一增”计划的实施,今年夏收,全省夏粮面积、总产、单产和效益实现“四增”,使老徐信心在握。“今年我们 1230 亩农业示范田,小麦收成平均亩产600 公斤,高的达到 800 公斤,总产量超 150 万公斤,创了历史新高。”徐淙祥说到这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好政策加上好收成,促使我带着感情动笔给习总书记写信,向他汇报我的科研成果,反映我们农业大丰收的喜悦。信中我还倾诉了帮助群众脱贫的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科技惠农兴村的决心。信于 6 月 1 号寄出,说实话,我压根没想到习总书记会回信,你想,习总书记日理万机,哪有工夫回一个种粮农民的信。可出乎我们全家人的意料,习总书记回信了,而且回信又是那么快,信的内容大家都看到了,二百多字不长,却意义深刻,内涵丰富。”说着说着,老徐抬高了嗓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说得多好啊!这些话体现了总书记爱民、亲民、富民的情怀,表达了对我们农民的爱护和农村农业的支持,饱含了对农民兄弟的深情厚谊。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鞭策和鼓励,更是对全国农民的巨大关怀,有力地提高了我们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坚定了我们科学种粮增收的信心。”
“老徐,您作为全国劳模,有什么新的打算?”趁着老徐说话停顿的间隙,笔者适时发出这么一问。对此,老徐如是回答:“凭良心说,我能取得一定的成功,是和劳模的荣誉分不开的。在省、市、县工会的指导下,淙祥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起劳模农业示范田,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并研制成功‘淙祥’牌非转基因大豆,经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认定为全国大豆生产中第一个国家生态产地保护产品,劳模创新示范田也被命名为中国生态食材生产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对劳模示范田进行改造提升,开沟挖渠,栽种莲藕,把示范田建成花园式的观光旅游农业。同时,牢记习总书记教导,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和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民科学种田,把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把劳模的收获转换成农民的收获,将我们中国人手中的饭碗打造得更加坚固,不负习总书记的厚望。”
(李群 李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