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行走在庐江县矾山镇矾矿西山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到处是绿的世界。
“西山看上去像依次铺开的层层叠叠的梯田,感觉别致又壮观。”慕名而来的浙江丽水市游客吴伟杰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拿着手机和西山来个亲密“合影”。
谁会想到,几年前的西山还是一座废弃矿山,山坡上是采矿留下的众多坑口和峭壁,看起来伤痕累累。如今,经过生态修复,这座废弃矿山重新焕发出生机。
西山如何“大变脸”?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矾山镇是“千年矾都”,拥有丰富的矾矿资源,采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曾是中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2001 年,由于大规模的明矾替代品出现,矾山镇矾矿停止开采及生产,退出了历史舞台。
矾矿关闭后,采矿区西山矿坑遍地、山体裸露、边坡陡峭,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含水层被破坏、地质灾害多发,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最近几年,庐江县抓紧落实国家矿山修复政策,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关停矿山和破损山体修复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将废弃矿山建成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新路子。在西山,昔日陈年累月堆积的遗留废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矿山公园。
在矾矿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胡孝训,亲眼见证了西山的巨变,“由于常年开采,钱是赚到了,但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山上全是‘伤疤’,几乎见不到绿。”
“那时候,我们宿舍楼就建在西山半山腰,山风吹过,没有花草的清香,扑面而来的全是呛人的灰尘,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大家也只能选择紧闭门窗,山脚下的居民陆陆续续都搬走了。”提起矿山的“前世”,胡孝训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眼下现状,今年72岁的胡孝训喜笑颜开,“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生态修复,西山如今已经变成了公园,整座山漂亮极了。”
跟胡孝训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矾山镇矾矿社区居民卜利平。“以前上山采矿,是为了生计,天天灰头土脸。现在山上散步,是为了锻炼身体,观赏花草。”每天傍晚,她都和老伴来西山溜达溜达。
在矾矿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庐江县对遭到破坏的地形地貌进行重塑,达到与周边地形地貌相融合,整个修复区矿山酸性废水危害、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按照“宜林则林、宜绿则绿、宜景则景”的要求,庐江县依托矾矿工业遗产的丰厚资源,结合不同区域功能,注重历史遗迹规划,有效综合利用工业历史遗迹、标识标记、风情风貌,在保护中修复即将消失的人类工业文明。
庐江县还坚持治理恢复与生态重建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对矿区遗址内的工业设施设备、工业人造物等,采用保留、改造利用、再生设计等途径,并加入了一些旅游元素,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景观格局。
直刺青天的八大窑、古风犹存的大照壁、栩栩如生的展示馆……这些几乎还原了矾矿的原始风貌。如今,矾矿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矾矿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只是庐江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庐江县按照统一规划、一矿一策、分类实施的原则,制定科学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提升矿山领域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使矿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截至目前,庐江县共修复废弃矿山103处,修复面积逾7000亩,让矿山“重披绿装”。
(赵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