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 月 13 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政府近期印发了《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学科专业体系,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揽子的制度设计。
“《实施方案》从 3 个方面明确了目标任务。”据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介绍,首先是高校层次类型结构日趋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显著增强。“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能力大幅提升;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争创 2 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部委或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向深度转型,力争新增 2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3 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建成 5 所“双高计划”学校,推动若干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进入“双高计划”行列。
同时,学科层次水平明显提升,对安徽创新改革发展的支撑度显著增强。力争Ⅰ类高峰学科达到国内学科排名前 10%;Ⅱ类高峰学科达到国内学科排名前 30%,其中10 个Ⅱ类高峰学科达到国内学科排名前 20%;参与评估的Ⅲ类高峰学科全部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榜单,半数以上达到国内学科排名前50%。
学科专业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与产业结构契合度显著增强。到 2025 年,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 70%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200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 2.5 万人、应用型人才超 70 万人、技术技能型人才超 35 万人。力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留皖率逐步达到40%。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实施方案》聚焦 5 个方面提出了21 项具体举措,并从 3 个方面就组织保障予以明确。针对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匹配度,《实施方案》就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出目标和举措。比如“增设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急需的本专科专业点1000 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 70%以上”、“建成50个现代产业学院”。(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