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68岁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徐淙祥倍感无尚荣光和责任重大,“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徐淙祥始终心心念念的就是总书记的浓情厚意和殷切期望。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他没有选择进城,而是直接回了村。当时,我国小麦亩产不足 300 公斤。徐淙祥心里不服气,一心想为乡亲们“增粮”。从此,他一头扎进农技研发领域,一干就是50年。他先后担任乡镇农民技术员、乡农技站长、镇政府农业办公室副主任,1996 年元月破格晋升为农业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2000 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等称号。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我们这辈人最真实的感受。”多年来,徐淙祥一直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老劳模,总书记口中的“种粮能手”,徐淙祥每天都要去田间地头转一转,察看土壤和秧苗生长情况。有时候从清晨的微光到月上枝头,徐淙祥会在田里待上一天。除了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种粮上,徐淙祥还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在徐淙祥的家里,每年都会更新一个日记本。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作物的生长状态等等,他都会一一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正是这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徐淙祥成了当地农民口中的“麦王”、省里的玉米大豆“状元”。他领衔的玉米绿色提质增效、夏大豆绿色优质高产等技术项目,也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
自2000年开始,徐淙祥承担起国家和省、市、县农业科技协作攻关普及推广任务,还承担了省农业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项目,省农作物品种三年一致性鉴定,省农作物新品种引种观察等科研任务。二十多年来,徐淙祥奋斗在农业科技一线服务三农,一心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有多项农作物绿色高产种植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高蛋白大豆“太丰 6 号”等他领衔或参加研制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审定后在全省和全国黄淮区推广应用,每年产生数亿元的社会效益,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徐淙祥创办的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千亩连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技化管理、品牌化订单出售,生产基地全部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生产有技术规程,管理精细,投入品记录清晰,合作社与省农业科学院常年开展合作。合作社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拥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旋耕机、打捆机等 10 台(套)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土杂肥,要多上,秸秆还田绿肥壮,稀土微肥随种下,豆苗出土长得旺。”徐淙祥不仅致力于提高自身技能,还将他在农业生产中总结的经验编写成谚语帮助大家提高产量。他编写的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歌、小麦绿色栽培谚语等都在农民中广为流传。
今年夏收,全省夏粮面积、总产、单产和效益实现“四增”,让徐淙祥很开心。
“今年我们1230亩农业示范田,小麦收成平均亩产 600 多公斤,高的达到 800 公斤,总产量超 150 万斤,创了历史新高。”如今,徐淙祥的儿子、孙子都跟着他干起了农业。儿子徐健负责管理1200多亩高产田,是种田能手;孙子徐旭东,毕业后也回到家乡,跟着爷爷、父亲做农业科技研究。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正是徐淙祥最好的写照。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已劳模的身份,既站在排头带领大家趟出农业创新发展新路,又立在田间地头亲身实践走出农民增收的实路,也曾主动走上讲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回忆着习总书记的回信,他动情地说:“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这不仅是对我说的,也是对广大农民说的,我一定会珍惜劳模荣誉、继续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多打粮,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高峰 本报记者 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