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7-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守护万家“清凉”的真“汗”子

    摘要:近期,淮北地区气温高达38℃,烈日下不动都会汗流浃背。有一群人,他们不畏酷暑,高温下巡视输电线路,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只为让居民在炎炎夏日里能够在空调房间里享受清凉。他们就是国网淮北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

  • “桑拿房”里的“耐火砖”

    摘要:蝉鸣已有时日,三伏逐温而来。当人们还在为夏日消暑费尽心思时,古井集团却有一群人“钟情”于高温酷暑,每天泡在65℃左右的高温曲房,在汗流浃背的翻曲、堆曲间,他们一面与曲块中肉眼不见的微生物们细打交道,一

  • “踩蘑菇”的铁汉子

    摘要:仲夏七月,骄阳似火。在铁路阜阳北站减速顶工区,有一群“踩蘑菇”的铁汉子。他们不惧高温,烈日下默默坚守岗位,用辛勤和汗水保障着铁路运输安全畅通。7月15日,记者走进现场,跟班了解他们奋战高温的故事。7: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拿房”里的“耐火砖”

——记古井集团高温曲房制曲工

   期次:第7885期   

蝉鸣已有时日,三伏逐温而来。当人们还在为夏日消暑费尽心思时,古井集团却有一群人“钟情”于高温酷暑,每天泡在65℃左右的高温曲房,在汗流浃背的翻曲、堆曲间,他们一面与曲块中肉眼不见的微生物们细打交道,一面抗住高温把自己练成一块块守护贡酒之曲的“耐火砖”。他们就是古井集团的制曲工。

高温曲房发酵温度日常控制在65℃左右,进曲房像是进入了桑拿房一般,只需半分钟,浑身上下湿淋淋一片。这样的环境,制曲工们每天要工作四五个小时。

古井贡酒的大曲分为“两花一伏”,顶热的三伏天正是一年之中制作伏曲的关键期。清晨刚过 6 时,古井贡酒股份公司酿造三部制曲车间员工罗涛像平时一样换好工装,身上搭了条干净的毛巾,便一头钻进高温曲房,今天他要和张帅、郭玉豪一起完成这房曲的“一翻”。

“夏季高温季节自然界的微生物比较活跃,有利于酒曲的自然发酵,现在正值高温时期,也正是制曲车间最忙的时段。”罗涛介绍说,在大曲生产过程中,曲粮经过破碎、踩曲之后进入曲房培养,在培养中为了使曲块发酵均匀,需要人工进行两次翻曲,即“一翻”“二翻”。特别是“一翻”时,大曲尚未成熟,表面呈黑褐色,此时曲房的温度、湿度都比较高,对人的体力、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罗涛与工友们刚一掀开草栅子,飘飞的稻草顺势腾到半空,就着汗水牢牢黏在三个人脸上、胳膊上,只顾忙活着翻曲的三人此时仿佛全然忘记了热和痒。干活时,罗涛总不忘时不时指点下身边的郭玉豪,“小郭18岁就进曲房了,是我们这儿最小的看曲工,小小年纪能吃这份苦不容易。想想啊,我进曲房时19岁,比他还大点呢,这一晃31年了。”罗涛拧了拧他那条浸透汗水的毛巾擦着脸向旁边的工友们说道。翻曲是个力气活儿,每人每天搬的曲块要按吨计算,所以制曲人都有硬朗的线条;翻曲也是个技术活儿,曲块的码放、覆盖都影响着发酵,像罗涛这样经年的看曲人都是一部行走的制曲“活字典”;翻曲更是个毅力活儿,若没有郭玉豪那样的耐力,很难扛住高温曲房里的苦热。

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午后,破碎、踩曲、翻曲、出曲,曲房里的每个环节都要求精确小心,“架子曲”的行距、间距误差不超过1厘米,发酵期间的温度控制误差不超过1℃……制曲人的呵护换来微生物“撒欢儿”似地生长,从而刺激曲块分泌出大量的酶,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为提升酒的口感打下坚实基础。

一翻间,罗涛和工友们一起在挥汗如雨间度过了充实而幸福的一天。

二翻间,罗涛已在曲房度过 30 多个三伏,而年轻的工友郭玉豪则刚刚开始自己的制曲生涯。汗出透,技方成。酒的制曲技艺也在这老中青的搭档劳作中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完成潜移默化的无缝接力。

顺天时而动,伏日制伏曲。制曲工的辛劳与微生物的奔忙最终幻化成一块块成熟的大曲,融入酒的血脉,长成酒的骨肉,浓缩为一瓶瓶诚意满满的佳酿。(代漫漫 芮黎明 孙嘉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