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0 日上午,在安庆市望江县杨湾镇鸡冠村村部旁,六七名工人正在蔬菜大棚旁分拣辣椒,一筐筐鲜红欲滴的小米椒被分拣后装入纸箱内,晚些时候将由货车送往望江县城以及合肥、九江、南昌等地。
走进杨湾镇鸡冠村 120 亩蔬菜大棚,一陇陇的小米椒、冬瓜长势喜人,有的冬瓜已经有一米多长,有的才长到葡萄大小。蔬菜大棚负责人刘思芮在一边用胶带封纸箱,将原本平整的纸壳子拼好反着立起来,用胶带一封,全过程只需十几秒。刘思芮忙得说不上话,不一会儿功夫,工人们就将已经封好的纸箱用完了。当天有一车小米椒将发往外地,工人们现摘现拣,预计将在当天下午 1 点左右将货发走。望江县凉泉乡的鲍二梅正在分拣小米椒,“我在这里做零工的时间不长,有什么活做什么活,一天 100 多元钱工资,在农村很不错了。”
杨湾镇鸡冠村党总支书记陈建说:“前两天这里的场面更壮观,足足有四五十名工人在忙碌,当时是发了一批冬瓜到外地。”据陈建介绍,这个蔬菜大棚是鸡冠村今年的招商引资项目,“蔬菜大棚的负责人也是我们杨湾镇人,在浙江省宁波市那边发展了很多年,从事的是广告传媒方面的工作。”2021年鸡冠村“两委”换届后,“两委”班子始终在思考如何构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问题。“发展蔬菜大棚是规划中的第一步,有了这个想法,我们也积极跟在外的老乡联系,刘思芮和丈夫比较感兴趣,我们积极对接促成了他们返乡。”
刘思芮和丈夫原本从事的是广告传媒行业,返乡跨行搞农业一开始困难重重。“当时收购的小米椒苗是别人拿货价的 3 倍,走过一些弯路,好在目前冬瓜和小米椒长势都不错,价格也可以。”陈建介绍,按照最初的预算,小米椒上市后每斤能卖到 3 元钱就能保本,“最近一段时间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批发价每斤已达到了5.8元至6元。”
陈建介绍,搞蔬菜大棚只是村“两委”规划中的第一步。“鸡冠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在换届之前,仅有一些集体土地流转的收入和入股扶贫车间的分红等。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之后,我们首先谋划建设了120亩蔬菜大棚,虽然现阶段蔬菜大棚不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但在带动本村以及周边村群众增收方面效果明显。大棚平均每天人工开支在3000元左右,有时候甚至远超这个数字。”
陈建说,刘思芮和丈夫之前从事广告传媒行业时曾接触到很多餐饮企业,在小米椒和冬瓜的销路方面比较有保障。“一开始很多村民对蔬菜大棚不看好,他们不知道冬瓜的用处其实很多,比如月饼里面的馅料就要用到冬瓜蓉。下一步,村里将发动村民共同种植小米椒和冬瓜,同时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蔬菜种植。现在很多村民因看到蔬菜大棚运营情况不错,已经主动来村里表示想种植小米椒和冬瓜,我们的规划是通过产业公司提供种子给村民,由村民自己种植,产业公司收购并销售,以此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杨湾镇聚焦乡村振兴,在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新引擎、下活产业“特色棋”方面做足了功夫。杨湾镇杨闸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扩展产业种类,积极引进新产业。该村立足于优势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望江县春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亩,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杨闸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铁皮石斛产业,附近的大部分村民到基地务工,绑石斛、除杂草、摘鲜条等,脱贫攻坚时期,累计吸纳 117 名脱贫户就业,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为带贫减贫贡献了社会力量,也为乡村振兴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该公司形成了科研、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加工销售石斛研粉、石斛鲜条、石斛酒、石斛药材等,继续带动百余名脱贫户就业。
杨湾镇党委书记聂娜琴介绍,杨湾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现阶段,杨湾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加工规上企业2家,今年1至6月份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101.45万元。
(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