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9-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问计黄山“传承人”

    摘要:近年来,我省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多措并举推动传统工艺的普及。日前,全省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座谈会和调研活动在黄山市举办,笔者跟随非遗专家学者深入到黄山市、休宁县、黟县等多家传

  • 跨界融合舞剧《老兵》首演

    摘要:本报讯近日,由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合肥市曲艺团演出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跨界融合作品《老兵》在合肥大剧院举行了结项首演。该舞剧演出时长120分钟,讲述的故事是:抗美援朝

  • 坚守“工”字初心筑造温馨“家”园

    摘要:退休职工陈阿姨每天早晚都会来淮南市工人文化宫练习太极拳。“这里环境不错,是锻炼和休闲的好场所,我和朋友们都很喜欢这里。”陈阿姨笑着说。9月14日上午,淮南市合唱团在文化宫一楼职工服务大厅彩排歌曲《祖国

  • 健身课堂送教下乡

    摘要:9月16日至18日,2022年“送教上门”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进基层活动暨泾县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泾县成功举办。来自泾县城乡的80余名学员参与了本次培训。图为指导员梅周成带领学员们认真习练广

  • 永远不会忘记

    摘要:1986年7月17日下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中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授奖仪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向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元勋”邓稼先颁发了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核武器研究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不会忘记

——记“两弹元勋”、全国劳动模范邓稼先

   期次:第7924期   作者:□顾永俊

1986 年 7月 17 日 下 午 ,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中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授奖仪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向中国科学院学 部 委 员(院士)、“ 两 弹 元勋”邓稼先颁发了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七五 ”期 间 党 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1924 年 6 月 25 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不久,全家迁往北平,和在清华大 学、北 京 大 学 任 教 授 的 父 亲 邓 以 蛰 一 起 生 活 。1937 年北平(今北京)沦陷后,“偌大的华北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1940 年的一天,日本人召集中小学生庆祝日军的军事胜利。在志成中学读高中的邓稼先难掩心中的悲愤和屈辱,将一面纸质日本国旗撕得粉碎,扔到地上,又猛踩了几脚。这一幕被汉奸发现后报告给校长。校长是邓以蛰的好友,急忙找到邓以蛰,建议让邓稼先南下避祸。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邓稼先随大姐邓仲先去了大后方昆明。临行时,父亲嘱咐道:“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邓稼先对送行的弟弟说:“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自此,爱国,成了邓稼先一生无悔的选择。

1941 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1946 年 6 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回到了阔别 6 年的北平。1947年,邓稼先顺利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在征求好友杨振宁的意见后,于1948年秋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临行前,好朋友袁永厚对邓稼先说:“中国天快要亮了,请你将来留在祖国!”邓稼先坚定地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为了尽快投身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邓稼先争分夺秒地刻苦钻研,只用了 23 个月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29日,即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邓稼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与 100多名留美学者一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兑现了“学成后一定回来”的诺言。

“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回国后,邓稼先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中,并迅速成长起来。1950 年 10 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两年后任副研究员。1958 年 8 月,时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风趣地对邓稼先说,国家要造一个“大炮仗”,调他任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心领神会,知道国家要研制原子弹。当晚,辗转难眠的邓稼先告诉青梅竹马的妻子许鹿希,自己要调动工作了。“调哪儿去?”“不能说。”“去干什么?”“不能说。”“我给你写信。”“不能通信。”最后,邓稼先动情地说:“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我的生命要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第二天,邓稼先带着一家人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从此,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研究基地和大漠戈壁,从大 众 视 野 中 消 失 了 28年。此时,他和许鹿希刚结婚 5 年,女儿 4 岁,儿子才2岁。自此,夫妻俩聚少离多,甚至有时几年音信全无。家庭的重 担 便 落 在 许 鹿 希 身上。她除了要照顾一家老小,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医学事业上。

研制原子弹最初的计 划 是 向 苏 联 专 家 学习 ,走 仿 制 的 道 路 。1959 年 6 月,苏联政府撕毁了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原子弹事业要“从零开始”。当时的新中国经济、技术仍比较落后,资料少、设备差、环境恶劣,要自主研制一颗原子弹谈何容易!苏联 核 专 家 撤 走 时 曾 预言,中国 20 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团队中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至少有14人,阵容之强大,在科学史上是空前的。1962 年9月,邓稼先带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仅用 3 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1963 年 9 月 ,邓 稼先又奉命和同事于敏等人承担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氢弹与原子弹相比,技术更为复杂,工程更为浩大。为此,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睡在地板上,有时守在工厂的机器旁。1964 年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 7 年零 4 个月,苏联用了 4 年,英国用了 4 年零 7 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奇迹的背后是邓稼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负重前行。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久而久之,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1984年底,邓稼先带病在大漠深处指挥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核试验。

1985 年 7 月,已是癌症中晚期的邓稼先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默默等候他20多年的妻子身边。在住院的360多天里,他动了三次手术,然而还是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一天一打,发展到一小时一打……即便如此,他仍然心系国防科研事业,强忍着疼痛,和于敏撰写并向中央提交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 年 6 月,医院发出邓稼先病危报告。中央军委指示对邓稼先解密。自 6 月 23 日起,《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标题,在显著版面上报道了他隐姓埋名奋斗 28 年的事迹。邓稼先住院期间,杨振宁两次专程回国看望他,并问他得了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奖金 20 元,原子弹、氢弹各 10 元。杨振宁开始以为他在开玩笑,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潸然泪下。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里接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7 月 29 日与世长辞,享年 62 岁。临终前,他所关心的仍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一再叮嘱于敏:“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国家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作者系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