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0-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致敬,中国精神!

    摘要:长城万里,彩绸舞动,那是中华民族崛起雄壮;黄河滔滔,唢呐声响,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泰山巍峨,锣鼓咚呛,那是中国革命慷慨激昂;长江滚滚,纵情歌唱,那是中国精神尽情绽放!中国精神在哪里?我们在虔诚地追寻

  • 学生眼中的汪曾祺

    摘要:作为汪曾祺的学生,苏北眼中的汪曾祺先生有着不一样的迷人风采。现代性的汪曾祺。汪曾祺先生是朗然的,没有一点迂腐气息。无论早期的《艺术家》,还是晚年的《薛大娘》,都显示着汪曾祺先生的现代性。汪曾祺先生曾说

  • 东石笋赏秋

    摘要:深秋,同学结伴同游东石笋景区。东石笋景区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境内,景区最高峰海拔760多米,风景秀丽,环境清幽,集奇花异草、奇峰怪石、流泉飞瀑,亭、廊、水榭、寺庙和徽派建筑于一体,满山遍地的水晶石

  • 虫声窗外月

    摘要:每晚看完新闻联播,便捧着一杯茶走进书房。坐在书桌边,看着窗外,赏月、品茶、听虫声、闻书香,人被一泓清凉包裹着,分外惬意。“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作为秋

  • 长在红旗下

    摘要:

  • 换条路走走

    摘要:最近,我胡吃海塞,生活不规律,关节处出现了隐隐的疼痛。去医院一检查,尿酸的检测数据已过临界值,我犯了痛风的毛病。好在,目前的病情还不算严重。医生建议我暂时可以不用药,但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同时多泡些柠檬

放大 缩小 默认

虫声窗外月

   期次:第7937期   作者:□王唯唯

每晚看完新闻联播,便捧着一杯茶走进书房。坐在书桌边,看着窗外,赏月、品茶、听虫声、闻书香,人被一泓清凉包裹着,分外惬意。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作为秋虫的代表,发声细微袅袅,偶尔带颤。“唧唧吱、唧唧吱”,是秋夜最生动的音符。儿时我家住的是砖瓦房,在墙缝瓦隙里,蟋蟀躲藏其中,万籁俱寂时,蟋蟀出来活动,“唧唧”的叫声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时紧时慢,格外清晰。每每这个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拿着手电筒,竖着耳朵,放轻脚步,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在墙缝瓦隙中搜寻,一旦发现,十拿九稳。蟋蟀有“勇战三秋”的声名,通常白露到寒露,是斗蟋蟀的最佳时节。斗之前,喂一点红辣椒,以刺激它的斗志。如今,捉蟋蟀、斗蟋蟀的场面已经很难见到了。

蝈蝈也是一种常见的秋虫。蝈蝈通体嫩绿,翅膀一张一合,侧面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非常漂亮。唐代内宫妃嫔常用小金笼装蝈蝈,置于枕边,欣赏秋之夜曲,民间也加以效仿。我把捉来的蝈蝈放进蚊帐里,蝈蝈叫声不绝,与屋外的蝈蝈遥相呼应。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后来才知道,蝈蝈之所以如此卖弄歌喉,是为了求偶,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再没有将蝈蝈放进蚊帐一人独享。

后来下乡插队,乡下的各种秋虫“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那虫声纯净、缠绵、热情,没有指挥,想停就停,想鸣就鸣,抑扬顿挫,不缓不急。不同的虫声,裹着秋风的韵味,染上草木的清香,黏住明月的娇柔,有合有分、忽高忽低,既悠远又清亮。在虫声里坐久了,我的心也渐渐变得透明澄澈起来。什么累呀苦啊,什么孤独寂寞,这一刻,不自觉心静下来,变得开阔明朗,有了一段成长与收获的日子。

听虫声最好在夜里。在熟透了的秋夜,那如水的清凉,淡淡星光和月光,会滤去白天的杂质,这时的虫声最悦耳、最曼妙、最动心。

古人言“以鸟鸣春”,与之相应的便是“以虫鸣秋”了。秋虫的叫声是一个季节的开始,叫声的终止又是一个季节的结束。霜降后,活跃了一夏一秋的虫儿大部分将生命终止,只能等待来年夏天,再次去寻找它的踪迹和优美动听的歌声。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莎鸡即纺织娘),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大有一种虫子将死,其鸣亦哀的感叹。其实,不单单诗人们才多愁善感,整个大自然,一旦滑进深秋,盈虚有数,盛极而衰,也都开始长吁短叹。“稚子慵都睡,先生唤不应。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在这样寂静凉爽的秋夜,看着高远、简净、如水晶般的月亮,听着秋虫唧唧啾啾不知疲倦地呢喃,捧清茶一杯,握闲书一卷,静享一段轻盈的时光。那月光,是明亮的,那虫鸣,是欢快的,那图书,是生动的。而我,独坐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一声声秋虫的鸣叫中,感受一份属于自己的静谧,慢慢走向自己生命的秋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