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1-1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传承守正好“徽味”创新发展好“美味”

    摘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徽文化作为中

  • 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政治立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理论创新的“六个坚持”,这是我们党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政治立场

   期次:第7957期   作者:□陈剑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理论创新的“六个坚持”,这是我们党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领会好这一立场,对全面系统地把握“六个坚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性在马克思主义起源发展中的体现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与以往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的利益而进行”的革命。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坚定人民立场,不仅阐述了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即人民价值主体论,又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立场这一根本立场成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最闪耀的底色,牢固地浸润在共产党人灵魂的最深处,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

二、人民至上在党的创新理论中的体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党的创新理论以人民至上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

毛 泽 东 思 想 的 一 个 基 本 方 面 即 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强调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 要 真 正 让 人 民 来 评 判 我 们 的 工 作 。邓小平理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孜孜以求地增进人民福祉,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人民”177 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和真切关心。同样,人民至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新时代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理论创新为了人民。为谁立命、为谁造福是一个根本性立场问题,新时代理论创新为了人民。因此,要始终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中创新理论,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理论创新依靠人民。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因此,要始终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理论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理论创新成果要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理论宣传宣讲的模式和方法,紧扣人民关切、满足群众需求,做到通俗易懂讲道理、务实有效解困惑,用好各类红色教育基地、网络平台阵地,覆盖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人民头脑。(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