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被选为省劳动模范让我觉得非常激动,这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身披红绶带的安徽军工集团东风机电公司首席技师李宏炼,和其他省劳模一起接受表彰。
先后攻克了40余个型号、数百种零件加工难题,总结出超薄零件在数控车上的加工技巧,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 200 余项,获得国家专利 12项,获得中国兵器部质量 QC 小组成果奖 9 项,获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成果奖15项……31年来,李宏炼始终坚守在武器装备制造及工艺工装产品生产第一线,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璀璨华章。
干一行 专一行
1991年,李宏炼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安徽东风机电公司,成为一名普通车床的车工。为了磨练技术,他几乎天天都待在车间里,刻苦钻研,勤学好问。“那时候虽然苦,但每天都在进步,让我很开心。”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因为勤思、好学、务实,在公司引进数控机床后,李宏炼被推荐成为第一批学习数控机床操作的车工。短时间内,他就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掌握了零部件整体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编辑和工装、量具等设计技术。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下,他逐步成长为企业的首席技师,在公司数控加工技术领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以匠心 铸匠品
“要践行工匠精神,必须要用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直以来,李宏炼在岗位上踏踏实实,不断创新,练就了薄壁加工和曲面类零部件高精度加工的绝活。
“我所在的车间主要是承担公司的军品科研研制加工,军品产品生产,夹具、模具、刀具、量具等工装制造,所以对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能加工到10微米至1微米,如拿人的头发丝作比较的话,一般的头发在 50 微米到 80 微米之间,也就是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凭借“精密加工”这一绝活,多年来他先后攻克了40余个型号、数百种零件加工难题。特别是在国家某军种重点项目制作过程中,他凭借精密制造技艺,完成多个关键零件加工技术瓶颈问题的攻关任务,为公司节约成本500万元,创效4000余万元。
在《指挥防护工程主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成员承担产品主要性能零件加工及工艺技术保障,攻克多项加工技术难题,同时积极向科研研发人员关于产品零件结构改进建言献策,在改进零件的加工工艺同时提高了产品性能指标,为该项目的成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传薪火 育新人
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同时,李宏炼对自己的技术从不吝惜,发扬“传、帮、带”精神,言传身教,把多年的学习心得、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同时,他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对青年技工进行软件编程、工艺流程设计专业技术理论及实践培训。多年来,他为公司培养了高级技师2名,技师、高级工、技能人才数十名。他带出的徒弟们个个身手不凡,在省、市、县等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先后完成技术革新、QC成果等80余项。
2018 年,李宏炼被合肥市认定为首批“师带高徒”名师,其徒弟汪文乐先后荣获省技能大奖、省技术能手、江淮工匠等称号;培育了汪文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的数控车班组连续六年获得公司年度优秀先进班组,并被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
此外,李宏炼还被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聘请为现代产业导师,累计开展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数百余人次,受邀与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大师和名师团队一起参加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并作为《典型零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副主编,参与“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编写。
面对成绩和荣誉,李宏炼不骄不躁,不忘初心,不脱工装,不下生产线。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他感慨:“我感到国家对我们产业工人非常重视,我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得到提升。以后,我将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为公司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努力为企业发展和国防事业的进步‘添砖加瓦’。”(本报记者 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