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2-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

  • 百年六衖石头部落

    摘要:国庆长假,我们走进安徽含山县六衖石头部落采风。六衖石头部落位于含山县西北部的仙踪镇,地处含巢全三县交界的地方,群山环抱,解放前交通十分闭塞。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在此成立了中共黄山区委,创建了黄山游击队,

  • 追求真实的高度

    摘要:有一次,我回乡下老家探亲,刚上公交车,紧跟着一个老大爷带着两个男孩也上了车,像他的两个孙子。老大爷问售票员:“我们仨到长途汽车站多少钱?”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大人2元,高于1.20米的小孩和大人一样

  • 和“桐城小花”一起隐居

    摘要: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在龙眠山中,在双溪村的桐城小花茶文化馆里,我仔细地观看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竟然从画中山崖上发现一棵茶树来。龙眠山庄位于安徽桐城的双溪村,双溪村是山中的一块平坦高地,村中有个

  • 永不中断的“红色血脉”

    摘要:汕头、潮州、大埔、永定、上杭,一个个熟悉的城市、地名;“伯公灯”“一脚跨两省”“红色交通线”“绝密使命”,一个个富有神秘色彩的词汇,勾勒、演绎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粤闽边界秘密交通线上传奇的斗争故事。作为福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中断的“红色血脉”

   期次:第7983期   作者:□张闽生

汕头、潮州、大埔、永定、上杭,一个个熟悉的城市、地名;“伯公灯”“一脚跨两省”“红色交通线”“绝密使命”,一个个富有神秘色彩的词汇,勾勒、演绎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粤闽边界秘密交通线上传奇的斗争故事。

作为福建闽西“红色三绝”的收官之作,32 集电视剧《绝密使命》以其传奇故事与谍战、悬疑元素的完美融合,细腻展现了战争年代革命斗争中的人性温度。

20 世纪 90 年代,我在粤东某部服役时,长期担任宣传干事。团队驻地距离汕头、潮州、梅州、大埔很近,无论是野外驻训、实战化拉练,还是受邀参加军民共建活动,我每到一地都会不失时机地拜谒革命纪念地、参观历史陈列展,了解和聆听许多发生在粤闽革命老区鲜为人知的英烈事迹和战斗轶事。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连续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进行持续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与苏区、各地红军之间信息沟通困难。

必须打破国民党当局下达“不给赤区粒米勺水之接济,片纸只鸟之通过”的严密封锁令!1930 年,周恩来领导成立中央交通局,开辟了由上海党中央通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长江、北方、南方三条秘密交通线。其中的“南方线”,从上海出发,经香港,广东汕头、潮州、大埔,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抵达目的地江西瑞金,辗转3000多公里,水陆并用,连接起上海与闽西赣南中央苏区。

记得当年请教大埔县的文史专家时,他们如数家珍地说,从1930年建立一直到1934年红军长征出发后,这条堪称“苏维埃血脉”的“南方线”生生不息,从未中断过,掩护了周恩来、瞿秋白、邓小平等200多位党的领导干部安全转移到中央苏区,运送6000多担苏区紧缺物资,传递大量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从未发生重大泄密事件,被称为“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交通线。

有一次,部队驻训大埔,团队邀请几位当地烈士后代对官兵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他们介绍说,当年,为了便于隐蔽往来,党组织一般情况下会把交通站设在民居或是祠堂,通常选择或安排那些党龄较长、机智灵活、政治坚定可靠、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员担任交通员。执行护送任务时,交通员要穿越敌人的严密封锁,闯过军警盘查、暗探追踪,避开反动民团袭击。但在沿途干部群众、交通站点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下,他们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传送情报、运输物资、护送干部等重大任务。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一位广东大埔籍新战士心痛地说,他的太爷爷在大革命时期参加了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埔北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在汀江上当船工跑运输。一次在为苏区运送食盐、粮食途中不慎暴露身份,被捕后被国民党活活沉江浸死。

在崇山峻岭间的福建永定,有一个人口不足 30 人的伯公凹村,因其“一脚跨两省”的独特地理优势,成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的“入闽第一站”,见证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党的重要历史。一位福建永定籍老战士饱含深情地介绍,小时候常听父亲说,当年有的交通员被捕后遭受严刑拷打、判刑入狱,有的因逼供不成被割下头颅挂在城门示众,甚至有的死后还被泼油焚尸。不足 30 人的伯公凹村,就有 10 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甚至出现了“一门七英烈”的壮烈故事。

服役期间,每每了解到一桩桩有关“红色交通线”的故事,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战争年代,秘密交通线上的共产党员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他们的坚定信仰和英雄壮举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承!

伯公凹村口那盏供奉土地公的“伯公灯”,是山路崎岖、险象环生的红色交通线上的“引路灯”,在苍茫群山中照亮了无数个暗夜,给过往的苏区群众带来了希望。

壮哉“伯公灯”,壮哉“红色交通线”,壮哉“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交通线。让我们溯源前行,朝着革命信仰之灯指引的方向,前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