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在龙眠山中,在双溪村的桐城小花茶文化馆里,我仔细地观看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竟然从画中山崖上发现一棵茶树来。
龙眠山庄位于安徽桐城的双溪村,双溪村是山中的一块平坦高地,村中有个茶园叫椒园,它是名茶“桐城小花”的核心种植之地。此茶带有兰花之香,冲泡后形似初绽的花朵。
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公务之余,除了绘画,就是斗茶。北宋时,斗茶是一种时尚,李公麟斗茶,用的是从遥远的家乡双溪村送来的茶。他致仕之后,归隐双溪村建山庄,辟茶园。我们去双溪寻找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已经找不到当年的“草堂”。但它的遗址犹在,北倚高山,南面平畴,门前有一水塘,风水极佳。我们在遗址之上,发现了一口水井,这是龙眠山庄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东西,至今井中仍有清澈的泉水。
山崖上水珠飞溅,宛若璎珞。苏辙曾经题诗李公麟画中的璎珞岩:“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想。”珠玉一旦成串,水就有了禅意,茶好还要水好,禅茶一味,山色其中。
在双溪隐居时间最长的是明代大司马孙晋。他40多岁即归隐龙眠山,在双溪筑屋读书,种茶品茗,赋诗交友。他所建的别业,名号椒园。和别人不同,当时清兵入关,明朝覆亡,孙晋不肯做亡国奴,才入山归隐的。
孙晋的双溪归隐是带着一定的伤痛的。他把所有的一切都转移到山水之中,把所有的一切全寄情于一杯茶里。于是,茶的品质重要了起来,包括它的汤色,它的香气。“小花”之所以成为跻身名茶之列,得益于它生长之地——椒园之后的椒子崖。那里有着荫翳蔽日、兰香浸逸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的茶才会不同凡响。如今“椒园”尚有厢房侧屋遗存,它背靠着椒子崖,青砖碧瓦,前临山溪,可听流泉声声。
据说,大学士张英隐居龙眠山期间,就经常散步到孙晋的椒园。双溪隐居期间,张英吃的是粗茶淡饭,交往的是樵夫茶农,唯一所爱就是茶。栽茶品茶,物我两忘。他的儿子张廷玉同样“嗜茶”,曾这样描述桐城小花:“色澄秋水,味比兰花。”
双溪也是学者、艺术家们的隐居之地。桐城文派的奠基人潘江,在龙眠山隐居时,清廷曾两次征召,都托故不就。称其隐居之屋为“河墅”,所以人称河墅先生。戴名世写过《河墅记》,大学士张英与潘江有同窗之谊,他回龙眠山时,常去“河墅”访潘江,两人煮茶咏诗,相聚甚欢。潘江不仅喜欢喝龙眠山茶“小花”,还喜欢把“小花”送于客人,有“施茶先生”之谓。
“俱理山中薜荔裳,多君胜事在茶筐。紫茸手焙调生熟,白绢函题寄色香。活火煮泉鱼眼沸,小瓷注液乳花尝。醒余午后神都爽,蝴蝶休教绕竹床。”而入清不仕,自号樗道人的姚孙棐在收到孙晋寄来的新茶后,写下了一首《孙鲁山贻山园新茶》的诗。姚孙棐终因钟爱小花而归隐龙眠双溪。
许多历代名流如方畿、何如宠、周岐、孙颐、姚莹等,也在这里或筑室或造园或建亭。因为他们的隐居,桐城小花才有了自己独特的茶之诗,茶之画,茶之故事,茶之精神。桐城小花的制作技艺,也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9月,双溪村成立了桐城小花的制作技艺传习所,在茶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路途上,披一身桐城文化的星光的桐城小花,一直不断地向世人展示着她靓丽的身影和幽兰般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