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0 岁的倪国林和 44 岁的韦萍是阜阳的一对夫妻,两人都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们的小日子却每一天都向阳而生。以开修理铺为主要生计的他们,多年来坚持做低价的“买卖”,为老人、贫困家庭修自行车、配钥匙、缝补衣服,只收两元。
开一家修理铺,低价服务16年
多年前,为了照顾在阜阳上学的弟弟,倪国林进城打零工赚取生活费,开始做起了修自行车、换拉链的小生意。后来,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妻子韦萍,两人互生好感,很快成了家。倪国林和韦萍都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多年来,他们不等不靠,学习手艺。
倪国林负责修自行车、拉链、配钥匙,韦萍则为人缝补衣服。虽然收入不算多,但夫妻俩却非常阳光,对社会充满了感恩。开修理铺16年来,倪国林起初收几毛钱,后来收两元钱,再后来便基本没有涨过价。
“老人、贫困家庭来修补东西,一律只收两元。”倪国林说,其他人来店,他开价也基本不超过五元。虽然嘴上说着营业时间从早晨七八点到晚上六七点,但如果半夜、凌晨有人临时找上门,倪国林也会毫无怨言地为他们修补好。
受过太多帮助,房租每月仅50元
“一方面是方便大家,另外也想回报大家。”说起修理铺,倪国林十分感慨。“早些时候,我摆修理摊的地方是违建,生意不错却不安全。”后来,社区了解到他们的情况,便帮忙在一处居民区出入口处搭建了两处简易房,他们这才正式开启了修理铺。
提起一家曾受到过的帮助,倪国林直言,这些善意太多,说都说不完。就拿多年不涨价这件事来说,“虽然我要价只有两元、三元,但很多时候,我收到的都不止这些钱。”有些街坊邻居来修补东西时,每次付钱,都会偷偷塞上五元、十元;有时没怎么修理,倪国林不打算收钱,他们也会主动付钱,绝不“占便宜”。
周围人还会用不同的方式,尽力帮他们一把。倪国林透露,之前,有学生和邻居会送来衣服和生活用品,并且往往送来的衣服都是全新未穿过的。他们现在所租住的房子,房东大姐每个月也仅收取他们50元的房租,十多年来从没涨过一分钱。有时候倪国林和韦萍在修理铺里忙得顾不上家,房东大姐还会帮忙晾晒衣服、看护小孩。这份温情,夫妻俩深深记在了心里。
最近,倪国林和韦萍的修理铺生意一般,邻居们会时不时送来饭菜和零食,问候一声。12月15日中午,一位邻居给倪国林一家送来了麻花。倪国林有点不好意思,“邻居给我们的照顾太多太多了。”
为回报社会,夫妻俩志愿捐献遗体
受到的帮助太多了,怎么才能回报大家?除了日常打扫居民区的公共卫生,倪国林想到的第一个做法是献血。但得知残疾人不能参与献血的规定后,他才无奈离去。后来,倪国林了解到遗体捐献很有意义,便动员韦萍和自己一起参与。
目前,倪国林和韦萍已经在当地相关部门的见证下,在家中填写了自愿捐献的表格,成为了阜阳首例携手捐献遗体的残疾人夫妇。
“这些年,大家对我们的好,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以这样的方式回报社会,我们也很开心。”(任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