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神祖)保佑,即《说文解字》中的“佑”,后引申为富贵寿考等齐备、福气等。后人根据“福”字的笔画组成,认为一个人有房(一)、有子孙(口)、有田地(田)、衣食无忧(示),就是有福的人。
新春佳节,几乎家家都贴了“福”字,真可谓“春满乾坤福满门”。谁不想有福呢?可是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福的理解却不同。
对于饥肠辘辘、衣不蔽体的人来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福;对于上无片瓦的人来说,有房住就是福;对于疾病缠身的人来说,身体健康就是福;对于孤独老人来说,有孝顺儿孙就是福;甚至对于寒冷的人来说,有阳光就是福;对于炎热的人来说,有荫凉就是福。原来,福就是一种渴望的满足。
农民经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到秋后五谷丰登是福;工人们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装箱出厂时是福;老师们看到自己教出的学生一个个成才是福。原来,福是辛勤劳动后的收获。
钱学森说他一辈子有三次非常激动幸福的时刻:一次是他撰写的《工程控制论》这部书受到他的老师、世界著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权威冯·卡门教授的褒奖,一次是建国 10 周年大庆时他入了党,一次是中央组织部将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史来贺并列为解放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还有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将试验杂交稻的成功视为最幸福的时刻。原来,福就是对事业、对理想、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雷锋对福的理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幸福”。像郑培民、孔繁森、张铭歧、谷文昌、李素丽、柴生芳等,他们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给千百万群众送去了“福”,受到人民的爱戴和传颂,他们自己也是最有福的人。原来,福就是奉献,就是给予,就是为人类造福。
福是一种感受,福是一种心态,福是一种奋斗,福是一种奉献,福是一种追求。世上没有凭空得来的幸福,即使年复一年地贴“福”,幸福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降临。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奋发有为,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最大的幸福应当是爱民乐民,执政为民,为民造福。只有以这样的精神境界去追求幸福,才会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志;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也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职责和权力。
新春之际,当我们在门窗上张贴“福”字的时候,不妨再重温一下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话:“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