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姐,领遗失物品的旅客到服务台了。”“我马上回去,让旅客到领取地点!”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安徽阜阳站的天桥上,周晓曼的对讲机里传来对话。
刚把83岁的旅客李献芝用轮椅送上列车,周晓曼就穿过候车室的人群,急急忙忙跑回岗位。在遗失物品领取处,经过登记核对后,旅客杜春拿到了自己遗失的绿色保温杯。“这个杯子是好朋友送的,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本来抱着试试的心态,结果失而复得,非常感谢你!”
2008年入职的周晓曼是阜阳站“颍州情”雷锋服务站的客运值班员,之所以大家称呼她“曼姐”,一方面参加工作早,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业务熟练,服务经验足。遇见“疑难杂症”,许多新来的同事总会请教她,碰见“累脏险重” 的工作,她也总是冲在前头。多年来,她先后荣获先进工作者、先进女职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 服 务 台 的 人 都 是 福 尔 摩斯。”周晓曼介绍,由于旅客杜春也记不清楚水杯丢在哪里,只是模糊地提供了三个区域,周晓曼找了三遍都没有发现物品,后来是通过旅客朋友圈的图片,发现他曾在车站二楼靠窗位置“停驻”,沿着这个“小线索”,才找到了“隐藏”在角落的杯子。“不能让旅客担心,杯子、背包、身份证……无论是小物件还是贵重物品,我们都会尽全力以最快速度帮旅客寻找。”周晓曼指了指手里的遗失物品工单,“今天还会有四位旅客来拿遗失的物品。”
据了解,遗失物品一般都是因个人粗心马虎,在车站丢失或在列车上遗留,通过联系旅客,根据其意愿送到指定车站,然后通知领取。春运期间,阜阳站每天都会有十多位旅客因粗心遗失物品。
“颍州情”雷锋服务站位于候车大厅的正中央,旅客进站就可以清楚看到。回到服务台的周晓曼又忙碌了起来,不时有旅客询问“进站口在哪里”“取票在哪里”“几点钟开车”……“曼姐,在第二候车室捡到一个灰色双耳帽。”接过客运员交来的遗失物品,周晓曼询问了详细位置后,立即给车站广播室联系,并开始了循环广播。
“忙起来,时间过得真快。”忙得一头热汗的周晓曼,擦了擦防护面具上的雾气,看了看时间,不知不觉快 11时了。她介绍,预约的重点旅客钮士涛,还有8分钟就到车站。
匆匆忙忙跑到进站口的周晓曼四处张望,寻找一名穿着红色羽绒服的中年男子。当显眼的“标志”在转弯口出现,她便小跑过去,上去搀扶钮士涛。
47岁的钮士涛家住阜阳市颍泉区,是一位盲人,长期在苏州做盲人按摩工作,也是阜阳站的一位“老顾客”,每次来乘车出行都会跟周晓曼提前打电话“预约”。
“以前出行总有顾虑,现在心里满满的安心放心。”钮士涛走在车站绿色通道上说道。春运期间,类似这样的预约,周晓曼办理了无数次,“有‘老客户’也有‘新面孔’,微信号里有数十个旅客的微信,他们也会经常咨询一些出行方面的问题,比如儿童票如何购买等。”
从如何补票到不取票是否可以进站,从身份证丢失如何办理到儿童票购买新规,随着时间推移,周晓曼微信里的咨询问题,每年都发生新变化,一系列问题变化的背后也折射了时代发展速度和民生温度的提升。
“钮师傅,您的泡面放旁边了,别烫着。”临近 12 时,考虑到钮士涛行动不便,每次坐K1505次列车到苏州,周晓曼都会为他泡好方便面,并通过绿色通道,提前将他送到站台指定位置。
12 时 10 分,周晓曼回到休间室,打开午饭盒。“今天是元宵节,晚上回家赶不上饭点,我提前带了些汤圆,就当过节了。”周晓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曼姐,K744次列车 8 号车厢有旅客需要轮椅。”“服务台明白。”周晓曼把汤圆往嘴里一送,戴上防护手套,面罩和口罩,利落地推着轮椅跑向了站台。
2023年春运,在流动的万里铁道线上,许多像周晓曼一样的车站工作人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守护每一位旅客的“出发”,他们穿梭在人群中,用匆匆脚步声和亲切的答疑解惑声,为旅途奏响温馨暖人的春运“服务曲”。
(张续亮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