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3-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凝聚起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力量

    摘要:12日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迎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6位全国人大代表分享奋斗故事,传递出鲜明信号: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新征程上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福建农林大

  • 青春共建绿色林

    摘要:3月11日,中建二局蚌埠龙湖科创园组织项目青年党员、团员和工友参加“河湖清亲两岸绿青春共建绿色林”植树行动。王涛/摄

  • 设立全国“工匠日”弘扬“工匠精神”

    摘要:李刚代表是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事业部元通公司主任工程师。拥有全国劳模、“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天津市“十大时代先锋”等荣誉的他,今年两会,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

  • “安徽绿”约占长三角森林面积三分之一

    摘要:本报讯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日前记者从安徽省国土绿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省完成义务植树1.3亿株(含各种履责形式折算),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173个,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

  • 摘要:◆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九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

  • 决定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

    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了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二号主席令,根据大会的决定,对这次大会表决通过的国务院其他组成人

  • 安徽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

    摘要:本报讯3月12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徽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安徽代表团团长郑栅洁,副团长王清宪、刘海泉、费高云、陶明伦分别参加分组审议。会议审议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起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力量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扫描

   期次:第8037期   作者:□记者 熊丰 于佳欣 吴雨 许可

12日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迎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6 位全国人大代表分享奋斗故事,传递出鲜明信号: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新征程上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代表第一个走上通道,分享她从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故事。“2016 年,我加入科技特派员团队后,几乎走遍了福建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发现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水土流失、施肥不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廖红和团队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茶树绿色栽培技术,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还大幅降低了农药施用,保护绿水青山。

截至目前,廖红带领团队在福建建起了累计面积超万亩、辐射超 10 万亩的生态茶园示范点,组织培训农技人员1000多人次、农民2000多人次。

“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成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廖红话语坚定。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短道速滑冬奥冠军任子威说,将继续为国出征,发扬中国短道速滑‘冰上尖刀’的精神,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体育运动,为建设体育强国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国家的需要,就是奋斗者前进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冯丹代表 20 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研发存储系统、存储设备和存储芯片技术。

冯丹深深体悟到: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才能赢得未来。她和团队正在与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存储器技术,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国产存储芯片“卡脖子”难题。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是什么样子?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代表走上通道,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

在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十几个人操控的智能系统,就能轻松指挥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无人驾驶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成卫东正是这些智能机器人的“师傅”。

成卫东把多年研究的操作方法和驾驶经验编入程序、写成指令,让这些机器人依靠5G、北斗等自主技术,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多年来,成卫东带领团队完成200余项技术创新,荣获40多项国家专利。

“作为新时代的港口产业工人,我们将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港口建设得更智慧、更绿色,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成卫东信心满满。

奋进新征程,要不断充盈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和身边的人。”《读者》杂志社副总编辑陈天竺代表与大家分享了她鼓励留守学生小雨通过阅读汲取力量、不断成长的故事。

“现在,小雨已经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陈天竺说,“我将始终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字和阅读的力量。”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代表讲述了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体会。“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作为来自文化战线的代表,要更好地履职尽责,通过研究工作,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杨朝明说。

开启新征程,携手再出发。代表们充满信心的话语,传递出勠力同心加油干的坚定信念,凝聚起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强大力量。(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