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个“植树节”来 临 ,想 起 了 童 年 在乡 村 ,耳 闻 目 染 地 获得的那些关于植树的农 谚 ,散 发 着 浓 浓 的乡土气息。
老家地处江淮丘陵,前畈后山。山,多为石子黄土,土地要从石缝里抠出来;或是冲积而成的沟洼地。这样的山地特别适合栽种耐旱泼皮的松树或竹子。“正月竹,二月木”“栽竹无时,雨后便移”。立春后,有着篾匠手艺的父亲便会趁雨天,从后山的竹林里移栽来几棵小竹苗,栽种在老屋篱笆院内堆稻草灰处,一边挖坑栽种 ,一 边 告 诉 旁 观 的我:“栽松不松,栽竹不筑(实)”。意思是栽松树土要夯实,而栽竹子却相反,不能压紧,土覆盖根部要让它松松地透气。
竹子象征清雅,易在石缝地里成活。瞧,两三年时光,它们便拥拥挤挤地营造出一块小竹林来,修长清朗、青翠欲滴,清风明月的竹影,令人心醉,成了我儿时晨读的清静之地。青竹,装饰了老屋的风景,又为母亲开垦一畦畦的菜地“牵线搭桥”,编织起一篮篮盈盈的春光春味,扎建起一栏栏绿色的篱笆墙来,尽显乡间的勃勃生机。
阳春三月,正是人间植树时。童年上学,那时学校特别重视“植树节”。植树节那天,学校放半天假,开展轰轰烈烈的植树劳动。老师们带领着学生在校内或者去校外野地植树。树苗是买来的或是移栽来的,山锄、铁锹、水桶等植树工具是家中自带的,队伍举着红旗,肩扛手提,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山锄开坑,铁锹挖土,老师们巡检,看看我们挖的坑是否符合栽种的标准。“种树无它巧,只要用力敲(根土要实)”“根顺直,土砸实”。坑要挖得深,栽小的树苗根须要放直,堆半截土,浇水定根,还需再培上土用脚踩紧实。“苗要种好,树要根好”。前期,树苗要选好,小树苗的根必须是疏密适度、鲜活挺直,这样的树苗容易成活。“榆要稠,槐要稀”。树间距也得讲究,不同的树种,栽种的间距是不一样的,像松树、刺槐树属于蓬松类,栽种时,间距要放宽,为它们以后的繁茂生长留有余地。
植树,还有不少的技巧。比如“阳山浅土栽松,阴山深土植杉”,这是根据树种的喜阳、喜阴属性而栽种在不同的方位;“种柏怕春知(立春前),种杉怕雨来(雨水前)”,这是根据树种的怕旱涝而说的;“山坡朝阳地发暖,春栽宜早不宜晚”,这是根据地力强调植树的时机;“若要茶,十月挖(中耕)”,这是关于茶树的早间管理;“河边栽柳,道边栽杨”,说的是这些树种生长快,不但能装饰河边道旁的景色,还能护堤保坡;“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说的是树木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道理,等等。这些植树的农谚,为我们绿化家乡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教科书。
“人挪活,树挪死”“十年栽树,百年歇凉”“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这样说。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像树木一般落地生根,向阳而生,拔节向上,根深才能叶茂。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到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派郁郁葱葱、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塞罕坝、八步沙,勤劳的中国人硬是把寸草不生的千里沙漠,变成了塞上的绿洲和江南。
致敬,那些世世代代的大地“绿化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