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意思是说,当我们包容的人或事够多时,就真正具备了刚健与积极的精神。这就是以容养量,以恕养性。宽容,是一种最伟大的美德,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使我们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但左宗棠却以怨报德,屡次在公众场合对曾国藩尽力讽刺。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初接连打胜仗,左宗棠说:“涤公军事素养低下,只懂打硬仗!”曾国藩靖港打败仗后羞愧自杀未遂,左宗棠说:“涤公乃猪子一个!”在平定太平天国战争中,左宗棠说:“想要平定天国,涤公不是那块料。”……听到如此挖苦,曾国藩总是容忍,一如既往地推重左宗棠。此等大度容言态度让左宗棠十分感慨,在曾国藩去世后,他写了一副挽联表达自愧不如之情。
曾国藩从来都奉行“善莫大于恕”的人生信条。如果他不懂得宽恕,听了左宗棠的嘲讽就找他算账,两人的积怨会越来越深,最后以两败俱伤收场。一个人懂得容言,不仅成全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
余光中20多岁时,有本诗集要出版,请老师梁实秋为其作序。梁实秋为序写了一首诗,余光中看完很生气,说:“这首诗和我的诗集内容没什么关联,真会敷衍人!”还让人把序退还。梁实秋并没有生气,而是对他说:“我的诗写得不好,为补己过,等诗集出版了,我给它写个评论。”余光中的诗集一出,梁实秋便信守自己的承诺。后来余光中非常慨叹,意识到自己年少气盛了,终生奉梁实秋为恩师。
如果梁实秋不能容忍余光中的冒犯,跑去训斥余光中一顿,那余光中一定更加恼恨他,也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更不可能奉梁实秋为终生恩师。不能容事的人,总是纠结各种恩怨,最终伤害最深的还是自己。如果我们学会容事,于己,自能收获极大美誉和众多朋友;于社会,终将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倪萍的姥姥,解放初期,曾经帮助一位邻居藏了十几匹布,为此担惊受怕了好长时间。可在特殊年代,这位邻居为追求进步,竟然揭发了此事。倪萍姥姥虽然在台下气得怒目切齿,但过后不久,还是心平气和地送了一担果子给邻居尝鲜。倪萍问姥姥不记恨吗?倪萍姥姥说:“她一个人要养五个孩子很不容易的,不怪她。再说,她估计也会为此愧疚一辈子了。”待人大度的倪萍姥姥,一辈子心情愉悦,活得通透。
如果倪萍姥姥不能放下邻居的伤害,不仅不能释放负面情绪,更不能重获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容人的雅量,不能理解他人的不易,就难以获得强大的力量,让自己从真正的阴影中走出来,也就无法享受到内心的安然与惬意。
一个人只有学会容人,才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人,还能帮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宽容,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能容言,则修身养性;能容事,则海阔天空;能容人,则受人敬仰。以容养量,以恕养性,人生才能畅通无阻,生活方能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