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4-2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历史巨画精神图腾

    摘要:这一幅壮美画图,不是绘在宣纸上,也不是绘在墙体上,而是绘在皖西大地上,世称史河引灌工程。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重整山河、振兴百废的火热年代,皖西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大办农业”的

  • 书香,肥活一座城

    摘要:如果说湖是这座城波光粼粼的封面,山是她挺拔葱翠的封底,那么翻开这座城墨香氤氲的扉页,扑面的浓郁书香会让人微醺,甚至酩酊。而我,浸润在这醇雅的书香里,一晃20余年。大学毕业那年,坐大巴车到合肥老南门换乘

  • 绿色茶乡景如画王国红/摄影报道

    摘要:

  • 西武岭下帐篷客

    摘要:疫情过后,再次来到黄山,继续徽文化考察之旅。车子从祁门翻过西武岭,进入黟县境内,考察组领队余教授指着不远处的山麓间一处造型独特的建筑说,晚上我们就住在那里,黄山帐篷客!黟县已是全域旅游,作为配套服务设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肥活一座城

   期次:第8066期   作者:□陈立明

如果说湖是这座城波光粼粼的封面,山是她挺拔葱翠的封底,那么翻开这座城墨香氤氲的扉页,扑面的浓郁书香会让人微醺,甚至酩酊。而我,浸润在这醇雅的书香里,一晃20余年。

大学毕业那年,坐大巴车到合肥老南门换乘中心,搭乘1路公交车,去阜南路人才市场求职。车行至三孝口,醒目的新华书店招牌映入眼帘,心湖旋即荡起心动的小涟漪。小时在农村,很少有书可读。大学几年,学校图书馆成了心灵的殿堂。

公交车转入长江路,气派的省图书城撞入眼帘,立马怦然心动起来,不禁萌生心有所属的念头。

走出人才市场,摸索着往三孝口方向走,邂逅了后来闻名遐迩、守护这座城市灵魂的增知书店,淘得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及徐迟译本的《瓦尔登湖》,如获至宝。左折右拐,摸到三孝口,省博物馆门口两侧书店林立,惊诧的我,被热爱拥揽入怀,大抵是人生中最幸福肥美的事吧。

落实了工作,心定下来,决心在这座第一眼就心动的城安营扎寨,生根发芽。三孝口新华书店门楣上的霓虹,一次次点亮我的心灯;长江路图书城的辉煌灯火,一次次照亮我脚下的路;芜湖路省图书馆我当然是常客,黑池坝北的市图书馆的门槛,也留下我无数次踩踏的痕迹。那时,单身一人,有书的地方就是心灵的原野。除偶尔休闲放松,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和书耳鬓厮磨。

走街串巷,流连于市井烟火,淘书捡漏的乐趣,特别能抚慰人心。明教寺对面三友谷书店常能淘到惊喜,老周谷堆旧货市场里的怀旧书店不乏签名珍本,南七商厦旁的黑土地书城屯旧存新……一座城市的楼高路阔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一座城市处处泛着墨韵书香,则让人流连沉醉。

享受阅读的喜悦,对这座城的热爱愈加深沉。有时放下书本,不禁浮想联翩,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大抵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或许文化的种子就萌蘖发芽,蕴蓄磅礴的力量,一同萌芽的还有豪情与霸气,眼界和胸襟。当包公祠清廉的荷风吹过,中原文化的豪迈与皖南文化的精致交融辉映,硝烟散尽,三国鼎立的局面早已分崩离析,但有些东西还是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下来,成为这座城骨骼中的钙和精神底色。1969 年,艰难困苦中,合肥留下中科大的科学小苗,倾心浇灌,为科教合肥种下“科技芯”,一座城的性格由此奠基。这或许与这座城的精神底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抑或说是血脉相连的一脉传承。

2017 年,三孝口新华书店变身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由买到借,书店变成千家万户的书房,个人阅读变成共享阅读,让阅读的边界无限延展。

共享书房,在 15 分钟阅读圈文化风的吹拂下,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拔节疯长,转眼已落成200多家,成为这座城精神和思想的仓库,日夜肥活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一座城市的胸怀和远见,大抵是被遍地的书房和满城的书香撑大的。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也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用合肥话说,合肥这些年有些“烈”,“烈”的背后是胸有成竹的果敢。一座满腹书香的城,必然有过人的谋略和胆识,以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在瞬息万变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默默无闻的中等生,一跃成为年级前列的优等生……

文化是一粒树种,大抵2200年前就已种下,悄然开花,无声地结果。一树又一树的科技之果,挂满枝头,日渐成熟,飘香世界,那是书香浸润、文化打底之下的锐利果敢开出的花,更是悠远沉淀、厚积薄发结下的果……

湖的开阔,书香打底。山的挺拔,墨香着色。一座被书香肥活的城,值得用一生去热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