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4-2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故乡的芍药

    摘要:最美人间四月天,花红柳绿,一地花影散落在农家小院里,那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芍药花初发,牵公诗思浓”之暮春,老家院里芍药花正盛开。此时,可否邂逅一个柔情的身影,披着万道霞光,在一座山清水秀的村庄,氤

  • 呵护粤梅/摄

    摘要:

  • 藏在劳动中的爱

    摘要:每年“五一”,我都会带女儿回老家和父母短暂团聚。每次一到家,迎接我的就是洗好的樱桃、枇杷,做好的家乡美食,还有收拾干净的卧室和舒适的床铺。那几天,父母几乎将我照顾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我知道

  • 叔叔的劳动节

    摘要:暮春时节,风和日丽。天气预报却说,“五一”劳动节将有一场暴风雨。我的心不由得一紧,看来叔叔的“五一”又要在抢修现场度过了。我的叔叔是一名电力工人。从我记事起,“五一”就是他最忙碌的日子。“五一”期间家

  • 观梅山水库

    摘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一到金寨,我先瞻仰红军广场、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尔后沿着盘山公路赶往赫赫有名的梅山水库。天气不佳,细雨蒙蒙,山势越来越陡,群山间云雾缭绕。一泓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梅山水库

   期次:第8069期   作者:□唐红生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一到金寨,我先瞻仰红军广场、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尔后沿着盘山公路赶往赫赫有名的梅山水库。

天气不佳,细雨蒙蒙,山势越来越陡,群山间云雾缭绕。一泓清流如一条飘带,蜿蜒在大别山间,那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史河。史河古名“决水”,由于历史上缺乏有效治理,河道淤积,旱涝灾害频发,给两岸百姓带来沉重灾难。

沿着史河岸边一路上行,巨大的混凝土连拱坝忽然跃入眼前,气势巍峨,恢弘磅礴,如一道长虹横卧在峡谷之上,中间写有四个红色大字——梅山水库。一个个垛拱就像一尊尊雄狮,昂首挺立,雄伟壮观;又如巨型钢琴上的键盘,演奏着雄浑激越的交响乐,仿佛正吟唱水库的过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为此,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史河则成为第一批治理重点。梅山水库大坝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重点工程,主体工程于 1954 年 3 月开工,1956 年 4 月完工,历时两年,即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水库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隧洞、泄水底孔和发电厂房五部分组成,总库容 22.63 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 1970平方公里。梅山水库担负着为淮河干流错峰调蓄洪水的重要任务,先后经历了数次特大洪水考验,完成了拦蓄洪水任务。水库的修建和灌区干渠的开挖配套,改变了史河流域易旱易涝的局面,促进了粮食作物和多种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我信步走上坝堤,由 15 个垛和 16 个拱托起的坝顶,形成了“S”形步道。站在 80 多米高的坝堤上,顿有“高高在上”之感,虽然风裹着雨扑面而来,但一点也不影响游览兴致。

水汽氤氲袅绕,湖面像一大块碧绿的丝绸,铺陈在大大小小的岛间。岛上苍松林木郁郁葱葱,宛如一盆盆精致的山水盆景。远处群山环绕,岚烟缥缈,雨雾翻卷涌动,时而薄如轻纱,时而浓如重墨。几艘游艇畅游湖上,点缀在青山碧水间,一派如诗如画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正前方的小岛有个好听的名字——天鹅岛。四周碧波荡漾,鳞浪层层,一座小亭的翘角显露在万绿丛中。当地人习惯称此岛为万鸡山,背后有一段故事。当年修建水库时,因生活物资匮乏,为给建设者增加营养,负责后勤保障者在这座岛上放养了鸡鸭等,高峰时近万只。因此,当地人诙谐地称其为万鸡山。眼前鸟儿或成对、或成群,扑棱棱地飞起,时而掠过水面,时而一飞冲天,偶尔发出几声清脆的啼鸣,顿时惊醒了小岛。小岛睁开惺忪的眼,似在深情地望着我。我斜倚在围栏上,微风吹来,带着些许温润的气息,身心得以舒展。恍惚间,化为一丛杜鹃花,与山上的杜鹃一起晕染着,直至映红了整座山峦。

坝堤上每隔一段有图片和文字介绍,其中一幅是 1960 年 2 月邓小平同志到此视察的照片。他步履稳健,神态自若,谈笑间充满自豪感。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托兰和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院长也曾到过这里参观,他们称赞道:“连拱坝好,中国人民了不起!”

俯瞰史河流淌方向,县城与青山相映、与碧水相连。史河犹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飘逸娟秀。两岸高楼林立,茶园碧绿,翠竹万竿。俯身观看坝下,几孔银白色的清流如飞溅的瀑布,声响不断,满眼都是美丽风景。

不知不觉,已将全长 443 米的大坝走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如此浩大的工程得以竣工,靠的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靠的是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靠的是“人心齐,泰山移”的豪情壮志。建设梅山水库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生不息,继续书写着一个个精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