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 年前,作为安徽省首批职工活动中心之一 的 安 庆 市 工 人 俱 乐部,向全市劳动者敞开了大门,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岁月里,工人俱乐部作为职工文体生活的重要阵地,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成为职工心中的“灯塔”和“圣地”,曾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梦想。
建成伊始的工人俱乐部
1954 年 5 月,安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新宜路(后更名为人民路)上的第一商场公房改建为安庆市工人俱乐部,1955 年 5 月 1 日正式对外开放。改建后的工人俱乐部建筑占地面积 783.3 平方米,可容纳 3000 余人,开展舞会、溜冰、球类、扑克、麻将和图书阅览等各类文体活动。
1963年9月,安庆市委同意将人民路上的工人俱乐部与孝肃路上的总工会办公场所(两层楼的苏式建筑)对换,并在已倒塌的原工会礼堂的基础上兴建工人之家礼堂,作为职工文化活动阵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安庆市总工会对工人之家礼堂进行升级改造,扩建面积 992 平方米,改名为工人俱乐部工人之家电影院,设有 1042 个观影座位。另建1个占地448平方米的室外灯光球场。同时在苏式建筑内开设知识讲座室、象棋室、乒乓球室、观影室、阅览室、图书室等6室。
1984年,安庆市总工会对工人俱乐部进行改革试点,将工人俱乐部业余文体活动增加到八队三组,举办新闻、文艺讲座和书法、音乐、吉他、无线电修理、篮球裁判学习班和青年友谊舞会,职工近万人次参加,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1985年4月,安庆市工人俱乐部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工人俱乐部”称号,代表安徽省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人俱乐部改革座谈会并交流发言。
历经变迁的工人俱乐部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上下兴建工人文化宫,进一步拓展了工人俱乐部的职能,工人俱乐部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人民路安庆市工人文化宫的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市职工新的文体活动阵地。
安庆市总工会将孝肃路工人俱乐部的苏式建筑及灯光球场改为“安庆市职工学校”,作为一所综合型成人教育基地,形成初、高中文化学历教育、中等技能培训教育、工会管理干部培训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阵地。安庆市职工学校还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示范性职工中等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安庆市职工学校原有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无法承载新时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基本要求。2011年以后,安庆市职工学校将部分设施租赁给龙门高中等商户经营,之后租赁的“澳门豆捞”对工人俱乐部苏式建筑的大门进行了圈合,楼内结构遭受严重破坏。2019年澳门豆捞搬离后,工人俱乐部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存在着楼顶漏水严重、强弱电混搭裸露、消防车无法进入、球场两侧平房破损严重等诸多安全隐患,随时面临倒塌风险。
迈向新征程的工人俱乐部
2022 年,应安庆市职工学校多次报告请求,安庆市总工会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对历经70年沧桑的工人俱乐部这一历史性建筑进行修葺。经抢救性维修保护,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的工人俱乐部修旧如旧,在最大程度恢复原貌的同时焕发出蓬勃生机。
为适应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需要,安庆市总工会一方面深入推进“职工学校”这一平台的功能拓展,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与海军安庆市科技学校整合资源联合办学,将教育培训阵地移至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完善的司空山路 25 号,组建安庆市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组建后的职工学校将成为职工技能培训的中心、技术提升的基地、岗位练兵的赛场、工会干部的学堂、再就业实训的阵地和劳模工匠的摇篮。
另一方面,在省总工会和安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新建工人文化宫。新建工人文化宫项目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集约、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以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运营管理高效、社会效益突出、职工认可欢迎为标准,进一步完善安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型文化强市的基础性工程。
鉴于新建工人文化宫项目建设的需要,安庆市总工会搬至工人俱乐部旧址办公,作为临时过渡性安排。
70 年春华秋实,70 载沧海桑田。时光缱绻,岁月生香,安庆市工人俱乐部始终坚守服务职工的初心和使命,不断突破超越、创新自我,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奋楫扬帆,在创新中再次启航,书写着新的传奇。
(祁子徐/文 杨昭宗 张建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