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徐宁,中共党员,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广德市供电公司六级职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曾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江淮工匠标兵等荣誉。
劳动者说: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钻一行”,在本职岗位上深扎根、勤思考,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发明的六氟化硫绝缘配电快速转接装置,今年获批成果转化推广了!”5月9日,国网广德市供电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徐宁对工作室成员李潇兴奋地说道。当天,他们正在对今年计划申报的两项发明专利进行前期研讨。
徐宁自 1986 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变电检修工作,先后参加 20 余座变电站建设、参与 2800 余次检修任务。工作中,他善学爱思,时刻留意现场的“疑难杂症”,致力于创新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拥有国家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扎根一线 技术能手崭露头角
1986 年入职不久,徐宁跟着师傅到邱村 35 千伏变电站开展检修工作,初出茅庐的他干劲满满,什么事都抢着干,却因为技术不精挨了批。
原来,在检修断路器时,徐宁随手从工具包掏出一把活动扳手去拧螺丝,由于角度和力度没掌握好,造成螺帽变形。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整个检修延误了十几分钟,被师傅狠狠批了一顿。“我后来才明白,干活不仅是拼体力,更要拼技术。”回想当时的情境,徐宁记忆犹新。
在此之后,徐宁就开始死磕“技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凡是工作中遇到的技术要点、难点,都被他记录下来。上班时忙着检修操作,下了班就研究开关、变压器、刀闸的构造和原理。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到书本中找答案;在书本里学习的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去验证。就这样,徐宁从一名新手成长为检修班班长。
随着广德电网的快速发展,一座座新投运的变电站拔地而起,检修任务变得更为繁重。常年身在一线的徐宁,深知检修人员的辛苦,他慢慢领悟到,检修工作想要提高效率,就要运用新技术,巧干活、干巧活。为此,他开始总结经验,动手“捣鼓”。
2007年7月的一天,在一次变电站建设工作中,徐宁发现,人工安装35千伏隔离开关操作机构时,要现场完成立杆、切割、打磨以及焊接,期间需反复调试近百次。这种方式不仅耗时长、定位不准,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焊火花溅到裤子上,当时就破了个洞。我就想,要是能把这些步骤提前整合,不在现场操作,岂不是既省时又安全。”徐宁说。
经过反复地计算、制作、调试,终于在 2009 年试制出“35千伏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装置”,一次性消除以往安装过程中的风险,并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原来需要 4 人 3 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 1 人 1 天就能完成。这项发明,分别于 2009 年和 2011 年取得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
不断突破 创新达人高歌猛进
第一个发明成功后,徐宁的“发明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别人眼中的“疑难杂症”,都是他发明创造的灵感之源。
2011 年 8 月,在 35 千伏柏垫变电站施工过程中,徐宁发现高压电缆出线孔洞边缘非常锋利,极易刮伤电缆绝缘保护层,既影响施工效率,也导致绝缘程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研制出高压设备电缆保护环。这个保护环外缘与孔洞内缘契合,并设有固定座与孔洞相连接。保护环表面呈光滑状,能有效防护电缆在安装过程被刮伤。这个发明广泛应用于35千伏变电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安装和使用的安全性,还将电缆施工工期提速30%。
在发明创新过程中,除了安全性,徐宁最关注的就是提速增效。
2009年发明的“锥度涨紧联接线夹”,安装电缆只需拧一颗螺丝即可轻松搞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设计出“高空铰链式中间接线夹”,让原来需要耗费1个小时拧动8颗螺栓的更换工作,减少到15分钟3颗螺栓便可完成。
除了在自己的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在其他专业领域,只要他发现需要改进提升的环节,都会动手去做。
2013 年,徐宁发现 10 千伏配网抢修现场工作流程很长,对周边居民用电影响较大。“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些工作流程放到工厂,把时间留给现场。”徐宁说道。经过近一年的研发,“快速移动配电一体化装置”横空出世,这个装置可将复电时间提升100倍。
就在这个产品研发两年后,广德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位于新城区中心位置的财富公馆广场地下配电房被淹,近200户居民用电受到影响。如果按照传统的抢修流程,要重新安装新设备,从调用物资、组织施工到验收复电,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利用这个“快速移动配电一体化装置”,仅仅用了 40 分钟,稳定的电源就流入居民家中。后期,这个装置为广德市状元小区、盛世滨河等小区持续供电19个月,保障了1000余户居民的可靠用电。
口传心授 发明专家桃李满园
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员工创新意识,2013年,广德公司成立了以徐宁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徐师傅随时随地都想着技术创新。”广德公司营销部专责、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程韦说起一件往事,“2017年8月,当时我和徐师傅一起下班,他突然把电瓶车停下来。我问他什么事情,他望着电杆说,‘哎,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能防止别人误入登杆?’说完,他拿出一个手抄本,把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回去之后,徐宁连夜画出一个防误登装置的设计初稿,连续几个月,根据这个设计思路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就有了预防非工作人员登杆的发明——“杆塔安全保护装置”。
徐宁融于日常的钻研精神,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工作室成员从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并先后获评宣城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徐宁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还自创了“三四五六”工作法,毫无保留地将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传授给工作室的年轻人。“现在我最大的任务,是针对现场技术的疑难杂症,和青年员工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徐宁说。
今年5月5日,徐宁带领运检部变电运维班在110千伏太极变开展GIS设备线路PT熔断器更换工作,这是110千伏变电站属地化运维移交以来,变电运维班首次开展此类关键自主实施业务,弥补了运维专业更换GIS设备熔断器的业务空白。“在徐宁师傅的带领下,我们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从发现设备缺陷、前期现场勘察、工作票开票到现场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业流程。”运检部变电运维班班员、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徐金朋说。
依托工作室,徐宁带领青年员工总结积累了近万个故障成因,不仅能够解决变电检修各类问题,还涵盖计量、配电等诸多领域。2016 年研制的“智能电表计量精度可视化监测平台”,可直观监测智能电表计量精度。2022年研发的“多功能距离报警装置”,可有效提升接地装置安全性。
征途漫漫,匠心依旧。徐宁用近40年时间,扎根电力一线,深耕技术创新,守护一方光明。
(欧敏 程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