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6-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父亲的“地气观”

    摘要:与都市大爷、大妈们每天热衷跳广场舞、健走、散步等相比,我那年近90的老父亲的“健身”方式显得另类:只要天气允许,他每天有事无事喜欢扛着农具后菜地走一遭、动一动。父亲说,人活到老都不应该脱离“地气”。“

  • 人间“五情”满乾坤

    摘要:人的一生与“情”字是分不开的,“天地有情尽白发,人间无意了沧桑”,亲情、爱情、友情、思乡情、爱国情,每一种情都让人无法割舍。亲情自出生起,父如山,守护着你;母如水,滋养着你。“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 荷塘秀色

    摘要:

  • 华丽变身的大湾村

    摘要:每逢初夏,总喜欢造访一些绿水青山环绕的乡村,打开心扉,呼吸清新的空气,给红尘中疲乏的身心注入一股清泉。而安徽金寨县大湾村,是一个非常适合翻晒心情的驿站。沿合武高速西行,过梅山后,道路两边的景物就明显不

  • 桃花潭上龙舟竞渡

    摘要:“划龙船,划龙船,哈哈咳,孩旦笑嗳唷吭咳!”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安徽泾县桃花潭上空总会响起雄壮激越的龙舟号声。但见碧波之上,几十条龙舟竞相争渡,“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河两岸,彩旗招展,人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地气观”

   期次:第8107期   作者:□赵柒斤

与都市大爷、大妈们每天热衷跳广场舞、健走、散步等相比,我那年近90的老父亲的“健身”方式显得另类:只要天气允许,他每天有事无事喜欢扛着农具后菜地走一遭、动一动。父亲说,人活到老都不应该脱离“地气”。

“五一”回老家,正赶上父亲趿着拖鞋、扛着锄头去菜园地,我悄悄跟进一看,那块面积约 15 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带,依然被年逾古稀的老父亲“雕刻”成一座小花园,白菜、马铃薯、豆角、辣椒等灵巧地分布于这块地上,让人不得不认真阅读和对父亲的闲情逸致肃然起敬。脱掉鞋袜,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泥土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旋即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

父亲默许我再次“接地气”。父亲心中,土地通人性,不能穿着鞋踩在上面播种、锄草、施肥、洒水等,否则就喘不动气,庄稼、蔬菜很难生长。人为什么要接地气?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们兄妹,人是女娲娘娘用泥揉捏的。“人身上的灰尘总洗不净?就是泥捏成的缘故啊!”由此,“人是土和水的混合体,自然离不开泥和水”从小便根植于我心中。

怎样接地气?父亲注重“身教”。40 年前,责任田刚分到户,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时,父亲似乎就听到从遥远土层深处传来的地气蠕动声,尽管初春乍暖还寒,他翻耕早稻秧田、整理待种旱地时都赤着脚并高卷裤管,小腿冻得通红也无怨无悔。父亲总认为,与冰凌刚刚消融的开春土地零距离接触,吸几口新鲜空气,手脚被地气一熏,气血便畅通,人就接上地气了。

清楚地记得,早些年帮父母做农活,无论是往田地运送农家肥、拔草的初春,还是高中、大学暑假期间的割稻、插秧,父亲都要求我必须先脱鞋,“被耕种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沉淀凝聚着浓厚的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啊”。殊不知,伴随春天醒来的地气,被盛夏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被这种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熏陶,不仅身体变得强壮,更能体验“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稔熟的秋天,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的地气散发着特殊香味,相互揉搓着、搀扶着,周末光着脚去田间地头“拾秋”,以此方式让我们听到、嗅到、感觉到地气之美;冬天,地气又重新聚敛起来,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等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父亲的“地气观”开启了我们兄妹“劳动观”。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葱岁月,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着祖辈传下的农耕技术。可当我们学会耕田、插秧、割稻、种麦等农活后,最终没有子承父业成为新农民……如今,故乡的田野变得更加孤寂,头发稀疏且霜白的父亲,体力虽日渐衰退,却坚持用做些“轻巧”农活的方式“接地气”,也持续影响着我们兄妹对“地气”的尊重并不失时机地去“接地气”。

其实,父亲一生向我们灌输“地气观”,其目的不外乎是要我们必须信仰自然规律,尊天道、守地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孩子,若脚板没被瓦砾、荆刺划破过,手掌没起过血泡和老茧,对锄头、镰刀等原始的农具没感觉、没感情,就难对群众动真情。脚下粘过多少泥浆,蹲下身子接触过多少植物,心中就能积淀多少真情。假若韭菜、麦苗分不清,地瓜、土豆不认识,苦菜、荠菜都叫不出名,又怎能标榜自己知民情?没有“土气”,就接不上地气。一个人只有用情用心去接地气,人生路上才能扛得起风雨。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