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轩高科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定制化课程课堂
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组建产教联盟,推动职教体系对接产业需求;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组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发挥平台作用,强化智力支撑,推动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强化校企协同,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试点现代学徒制,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自被选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合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打造产教城互融共生合肥模式。
行动跟着规划走
产业发展呼唤技能人才,人才提升推动城市进步。
近年来,合肥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产业,不断吐故纳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工业立市”的合肥坚持高位驱动,完善工作机制,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
成立合肥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两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合肥职业教育服务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合肥深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类型特色发展,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大循环、长三角中循环和合肥都市圈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2 年 4 月,合肥重点产业链“扩容”至 16 条,出台《合肥职业教育服务16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合肥市产业与教育联盟的宏伟计划正在徐徐展开。
“推动校企共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示范、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等平台基地;建成磨店职教城、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一批产教融合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投资 3.8 亿元建成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了解到,瞄准 16 条重点产业链,合肥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作用,打造了一批服务新兴产业的产教联盟和专业学院,建设一批由职业院校与产业头部企业双牵头、实行产业专业合作双链长制的产教联盟。
预计到 2035 年,职业教育供给将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一产一链、一地一群、一企一校”的职业教育与16个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全面形成。
专业盯着产业看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
为推动职教体系对接产业需求,合肥引导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近两年新增辅助器具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35个。市属职业院校服务省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占比达44%。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我们学校按照‘专业结构契合产业结构,更加适应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思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两大专业群,积极设立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12 个较好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专业结构与汽车产业的契合度达90%以上,为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介绍,这种以江汽集团、大众汽车、蔚来汽车等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做法,让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95%以上。
为推动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合肥鼓励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育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市属职业院校合作企业 745 家,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528 个,校企共育年订单培养 5780 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58 门、编写教材 50种,形成了职业院校、公共实训中心、挂牌企业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
“我已经被合肥市轨道集团运营分公司录取了,很快就要入职。看到很多还在找工作的毕业生,我很庆幸当初的选择。这三年,我们都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着学,感觉很实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2020 级城轨机电班毕业生李娟说。
在合肥,像李娟这样的学生很多。合肥鼓励职业院校建设专业学院与重点企业联合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设大陆轮胎班、轨道班、京东方班等,贯穿“专业—就业—产业”通道。
“我们学校与合肥轨道公司联办定向班、与合肥建工集团联办建工班、与大陆马牌轮胎联办中德双元制特色班等等,实施订单式培养就业,还跟合肥京东方、国轩高科、长鑫存储、蔚来汽车、安徽饭店等企业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窦红平介绍说。
此外,合肥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协同创新,打造合肥创新院、中科大先研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及一批 省 级 、市 级 创 新 中心。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 导 、高 校 为 重 要 支撑、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学研联盟和创新团队,推动“企业出题、院校认领”的课题研究模式。
教学围着生产转
“前四个学期学生主 要 在 学 校 学 习 ,将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 有 机 融 入 教 学 中 ,夯 实 学 生 的 理 论 基础;第五、六学期将学习 地 点 切 换 到 企 业 ,开 展 现 场 实 践 教 学 ;第 七 学 期 回 到 学 校 ,结合企业实践接受专业课教学;最后一学期,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合肥学院探索的“双元制”模式里,学生们的学习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力争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连接。
在加强师资能力上,合肥市高度重视“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专项资金,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企业开展驻岗锻炼。同时,在规模以上企业遴选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截至 2022 年底,累计考核认定“双师型”教师 2248 人。选派 42 名教师赴德进行高端研修,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遴选 1058 名高技能人才,组建“双师型”兼职教师人才库,探索了“理论学习—企业实践—高端研修—教学科研实践—再学习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了校校、校地、校企等多方联动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蔚来汽车推行‘双师型’教学模式,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授课。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还建设‘蔚来汽车产业学院’‘博清焊接机器人产业学院’等六所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毕业生成为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来源。”窦红平说。
除了不断调整完善学校的教学模式,合肥市还鼓励企业内部办学、校企共建专业(群),及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中高职教育事业。长鑫存储采用“政府建设、长鑫运营”的基本模式,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集成电路人才的“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科大讯飞与多所高职院校共同成立了“讯飞产业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场景和需求。
通过产教融合,让走出校园的毕业生“适销对路”。“去年招生季,我们预计招生 1980 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 19000人。2023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截至目前已经超过90%。”窦红平说。不止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合肥的职业院校,不管是招生还是就业,都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在面对大改革大发展的大机遇时,合肥市将继续以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为契机,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报记者 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