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讯飞独立办学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我们充分利用科大讯飞的技术资源、工程师资源,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就是为了培养符合产业需求、能够适应行业变化的产业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产业人才,以支持数字中国建设,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日前,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教人才培养业务负责人胡江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科大讯飞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22年底,公司围绕区域数字经济,与各院校共建产业学院 40 余所,通过“AI+”“项目+”打造产业实践创新基地近 70 个,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
产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大讯飞在高教人才培养领域以国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方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相关学科为基础,依托“产、学、研、转、创”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整合双方优质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环境。同时,通过导入科大讯飞技术资源、工程师资源、生态资源,产业学院成为了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学生创业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截至2022年底,全国合作院校40余所,在校生2万+,助力区域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培养。
作为我省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创办的民办本科学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就是科大讯飞与安徽工程大学合作举办的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实现华丽“转身”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由科大讯飞独立办学,为科大讯飞深耕产教融合提供了土壤。学院依托科大讯飞人才、技术和资源等优势,深入实施“突破传统、面向市场、聚焦应用、创新驱动”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学校还从科大讯飞引入了一批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全职承担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企业“双师”团队。“讯飞拥有一支行业前沿的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具备工程师和讲师的双重身份,‘双师’本身就具备讲师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带着学生完成产业项目、头部企业实践,因此‘双师’型教师需要始终保持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胡江院介绍道。
实践创新基地激发人才活力
2022 年,科大讯飞联合淮阴工学院共同建成淮阴工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中心,包含人工智能展示中心、实践中心和创新中心,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环节提供了有利支撑,同时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体验环境和实验环境。淮阴工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中心以科大讯飞先进技术为依托,开展跨学科研究,布局智慧化工安防、环境智能检测、智能交通管控、智慧文旅数字化、智能设施农业等团队,陆续开发了智能消杀防疫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HMI开发、井神四号线大数据智能生成指导系统等产品,在互联网+大赛、全国发明展中取得多个奖项。
淮阴工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中心只是科大讯飞积极打造产业实践创新基地的一个缩影。截至 2022 年底,科大讯飞通过“AI+”、“项目+”打造产业实践创新基地近 70 个,建设实训实践资源,涵盖由科大讯飞实施的政府、公安、电信、金融等十多个行业100多个细分领域一线的最新真实项目案例,培养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产业人才。此外,科大讯飞先后与众多院校开展科研合作,截至2022年底,已与数十所院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技术赋能的教育革命。科大讯飞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为支撑,融合教育、校园场景,打造智慧教育空间,通过科大讯飞全球领先的 AI 算法技术建成“能理解会思考”的智慧校园,将合作院校建设成为新一代智慧化校园治理的标杆,助力院校数字化转型。目前,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已与数十所院校应用合作。
2021年4月起,科大讯飞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智慧教室 3.0 项目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该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目前正在开展二期合作。一期建设覆盖10余个二级学院,40余个专业,近100个班级,165位教师。截至 2022 年 3 月,平台积累 7000 余个自动录播课程资源,600余个AI录播资源和220个微课资源。该项目入选了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智慧教育示范区项目2022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风好正是扬帆时,快马扬鞭再奋蹄。“科大讯飞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布局、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落到实处,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胡江院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