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出版过书籍的作家、一个偏远乡村的村支书……这些身份叠加,让“85 后”的陈金山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新时代“斜杠青年”。这位2022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的青年,来自蚌埠市怀远县双桥集镇姚庄村,面对诸多身份,他诚恳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稳住人生发展的主线,应该为社会、为家乡做些事。所以在这些身份里,我最看重的是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普通青年。”广阔乡村大有可为,这位年轻人“走”出去,又“跳”回来,在振兴乡村的赛道上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返乡筑梦,在沃野里绽放青春
从怀远县人民政府出发,往西北方向行驶,历经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姚庄村,这个北淝河岸边的乡村,较为偏远,即使是去所在的镇上,也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陈金山就在这个村担任村支书。从 1988 年到 2006 年,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此后他通过读书走出乡村,在上海打拼一路做到一个集团公司的高管,有着40万的年薪。2018年,他放弃了这些,再次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在村里的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姚庄村党支部书记,一心一意想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作为一个“农二代”,通过读书走出农门是相当多农村子弟的梦想。“我当时已经成家,事业也在上升期。当时要回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自己也在想,当时的我是不是有些冲动,但是回顾这些年我们村的变化,我觉得我不后悔。”陈金山坦言,“我自认为是一个有着人文情怀尤其是乡土情怀的人,之前每次返乡看到村里发展很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时姚庄村建档在册的贫困户有62户,脱贫攻坚压力很大。村容村貌严重脏乱差,“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一到下雨天,家门口的土路就寸步难行。”一位村两委成员回忆道,“我们村的道路建设全镇最差,群众上访频繁,再加上两委班子年龄偏大,组织涣散,可以说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此情此景,陈金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一支新班子。为了让多的年轻人跳回农门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他挨个地动员那些党性强的年轻人。“现在我们的村两委均是大中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2岁,真正实现了高学历、年轻化、职业化。”陈金山自豪地说,乡村要振兴,人才要先行。
勇于探索,带领乡亲敲开“致富门”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姚庄村祖祖辈辈搞种植为生,如何让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敲门砖?这个问题困扰着陈金山。2018 年陈金山带领“两委”成员动员 40 多户贫困户种植了150亩中草药,2019年建立了50亩地的“姚庄村金银花示范园”,还带领姚庄村两委自掏腰包建立了100亩地的花椒种植基地,并尝试在百亩花椒地里套种丹参,为中草药及经济农作物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经过不断地探索,这块敲门砖找到了。在双桥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20 年陈金山依托姚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了“安徽满地金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淝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分别负责全镇金银花和甜糯玉米的种植管理、收购加工、销售运营等。在陈金山的努力下,公司还注册了“妙食家”这一品牌,大大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打通了甜糯玉米和金银花全产业链发展,完成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一条龙产业建设。同时建立了“政府+院校+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的姚庄村,集体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在双桥集镇产业园,姚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拥有1600平方米的甜糯玉米加工厂、3000 平方米的金银花烘干厂,带动了近 3000 名村民临时性就业。
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铸魂”
在返乡之前,陈金山曾经是一名作家,他以芸浦潇为笔名,出版了《只想给你一心安宁》、《思想的彼岸》等书籍,另著有 40 万字的《中国文学课》,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这独特的爱好,陈金山致力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从2019年开始,为了提高村民素质和有效发展乡村文化,他提出并推行了“国学文化进校园,家风文化进农户,孝善文化进乡村”活动,鼓励乡土艺术家参与到乡村的文化振兴中来,激发了当地的文化艺术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陈金山抓住姚庄村利用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的契机,打造了当地具有知名度的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北淝书院。围绕“精品图书馆”“经典传统文化展示”“经典传统文化课堂”“经典传统文化活动”“汇聚乡贤发展文化”等五个板块的内容,陈金山侃侃而谈:“目前我们书院已有藏书2万多册,下一步,我们还会重点打造家风家训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方位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陈金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乡亲们和各级政府的认可。从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到“皖美村支书”,再到“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收获了诸多荣誉。陈金山郑重地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些荣誉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我的鞭策。”“当然这些荣誉也给我带来了最大的好处,就是当初不支持我回来的老婆,如今也对我另眼相看啦!”陈金山风趣地笑了。(本报见习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