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20余载光阴杳然逝去,我由一个青葱的少年变成两鬓染霜的中年人,家乡的赵祠戏楼常在梦中出现。夏日,我应朋友之约,再次踏上家乡这块热土。
我们从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玉楼中学出发,走过水稻田埂,风中不时飘来阵阵水乡稻花的香味。眼前一方荷塘,荷花正灿烂地盛开。越过荷塘,我们来到了水浒村,赵祠古戏楼出现在眼前。
新修缮的古戏楼静悄悄地伫立在土岗上,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石雕的门当和外墙檐上的木雕,风范依旧,却布满岁月留下的印记;它虽古韵犹存,却无法掩饰风雨磨砺的痕迹。从门楣上墙缝里生发出来的藤蔓,似老人的发须在瑟瑟秋风中摇曳。赵氏宗祠石阶左侧安放着一块牌匾,走近一看,原来是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上面印有“中国传统村落”标记。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祠往往代表着这一家族的经济实力、审美趣味乃至独特的人文内核。赵氏戏楼坐北朝南,前门有宽阔的广场,西侧有 30 余亩河池,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紧临水浒庙、大墩赵和上头墩三个自然村共135户、520人,全都以赵姓为主。
赵氏戏楼主体建筑为一幢三进两层一合院、一中厅组成,即前是戏楼、四合院、中大厅,后为祖牌位楼,中有大井。在古戏楼的一角,我们见到了一位古戏楼值守的老人,和他攀谈起来。对于古戏楼的历史,老人介绍,南宋末年赵家祖先不惜花血本,将钟鸣独山原赵家祖先修建的戏楼拆除,按原样在水浒境内重建。为铸就生存力、吸引力的古戏楼,赵氏先祖从青阳、南宁等地请来数名高水平的木、雕匠,购来优质木料、小瓦、青砖等材料。仅戏楼顶造型,他们不远千里赴北京参观故宫,仿其模样,建造了轿似的楼顶。建造时,数名建设者挥汗如雨,树柱、放横条、修檐……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气势恢宏的前进戏楼,包括四合院、中大厅的中进及后进祖位楼如期拔地而起,总面积共约 900 平方米。作为主体戏楼的一字排五间,上下两层,全是由木桩、鼓壁、横条、椽子等相互连接。楼上一块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戏台,两边属化妆休息间,演员可以从两边自由出入尽情演戏。气派的戏楼随处可见形象逼真的图像,雕刻的人、物、龙、凤、狮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实属罕见的艺术珍品。
2014 年,赵氏宗祠以“赵氏古戏楼”申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后,2016 年获得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支持,水浒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要求,又将赵氏宗祠前后和附近水面、民宅打造一新,修通了道路,兴建了水中曲桥、亭阁等。
修缮一新的“赵氏古戏楼”,记载了特定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环境背景,是一部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古村落。它不仅传承了赵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铜陵农耕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铜陵义安区至今保存最好的“民间国宝”。正如作家冯骥才的一段精辟论述:“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一个文化容器,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保护和传承好“赵氏古戏楼”古村落千年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为子孙后代服务,任重而道远!